“幸福慢火车”:载着乡愁与希望驶向远方
在这个高铁飞驰、快节奏的时代,一列慢火车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温暖着无数人的心。9月5日,4245次列车从吉林通化站缓缓驶出,不仅开启了它第50年的运行历程,更带来了周末影院和列车大集等新服务,让这趟连接山村与城市的绿皮车,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慢车。
慢火车的“慢”,不是落后,而是温情。全程277公里,单程近6小时,13个站点,站站停、灵活等——这些看似低效的运行方式,背后是沈阳铁路部门对沿线居民出行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精心设计。与其他追求速度的列车不同,这趟车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理念,即便在无人值守的小乘降所,只要有人招手,列车便会停下等待。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正是铁路部门对乡村乘客最真挚的关怀。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趟列车不断创新服务形式,让旅途充满文化与温情。1号车厢变身“迷你放映厅”,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经典老电影,唤起老一辈人的记忆,也让年轻人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2号车厢的“列车大集”更是别出心裁,村民们带着自家种的山货、土特产上车售卖,既方便了乘客购买地道的乡村特产,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这些贴心举措,离不开铁路部门对沿线村民需求的细致调研和用心安排。值得一提的是,这趟列车还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传承使命。3号车厢被打造成“红色文化”主题车厢,让乘客在旅途中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正如黄家崴子村党支部书记柏连福所说,《火车一响》这部电影讲述的铁路扶贫故事,正是他们村的真实写照。这种将文化、扶贫与交通相结合的做法,不仅丰富了乘客的旅途体验,更让列车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
“幸福慢火车”的意义,远不止于交通。它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更是一种创新。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今天,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依然需要慢下来的人群。铁路部门通过精心设计与持续创新,让这趟慢火车不仅成为村民出行的依靠,更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