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影院映初心,移动大集富乡亲
在高铁飞驰、电子发票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一列缓缓穿行于东北广袤田野间的“慢火车”却因一场别开生面的“列车影院”和“移动大集”悄然走红。近日,《工人日报》报道了国铁沈阳局推出的“列车影院映初心,移动大集富乡亲”特色服务,这不仅是一次铁路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更是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背景下,铁路部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这趟运行于偏远山区的公益性“慢火车”,没有耀眼的速度光环,却承载着沿线百姓的日常出行、求学务工与生活希望。而今,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车厢变身为流动影院,播放红色电影与农业科普片;原本用于通勤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助农集市,山货出山、特产进城,在车轮滚动中完成了一场场温暖的交易。这种“文化+民生”的深度融合,让铁路运输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更成为精神滋养与经济循环的载体。
“列车影院”映照的是精神共富的追求。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供给仍存在短板。当城市居民享受着丰富的文娱资源时,许多山区群众却难得看一场电影。铁路部门将经典影片送进车厢,既丰富了旅途时光,也让爱国主义教育、农业科技知识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深入人心。银幕上的光影,照亮的不仅是车厢,更是乡亲们的心田。
而“移动大集”则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长期以来,山区农副产品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借助“慢火车”定点停靠、票价低廉的优势,铁路部门组织农户在车上摆摊设点,让山核桃、野生菌、手工制品等特色产品直接面向旅客销售。这种“铁道上的集市”,降低了物流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真正实现了“把流量变销量,把山货变收入”。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一创新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建立在对群众需求长期调研基础上的精准服务。铁路工作者深入村屯走访,了解百姓所盼,因地制宜推出定制化服务,体现了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它告诉我们:科技的进步不应让温情退场,速度的提升也不应忽视那些需要被慢下来倾听的声音。
在中国铁路网高速扩张的今天,“快”与“慢”并非对立。高铁代表国家发展的速度,而“慢火车”则彰显社会文明的温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铁路立体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当我们在为智能购票、电子发票欢呼时,也不应忘记,还有这样一群铁路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车轮传递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