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育人路上的文化行者
中新网辽宁新闻9月11日电 有人把钟爱的职业做了一辈子,有人把热爱的方向走成了人生坐标。1985—2025,孙雷教授用四十年光阴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这四十年的坚守,是信念,是责任,更是一种对高等教育事业深沉而持久的爱。
孙雷——东北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东亚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始终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大学的精神传承、城市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育人之歌。
他是行政与学术双肩挑的“耕耘者”
四十年春华秋实,从团委书记到宣传部部长,从校务治理到学术研究,孙雷教授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笃定。1998年,时任校团委书记的孙雷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这不仅是对其青年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更为他日后深耕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东亚研究院院长,他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东亚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为促进东亚地区学术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行政工作与学术研究的双轨上,他始终并行不悖。一手抓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化。80余篇学术论文、30余部专著,见证了他学术探索的深度;60余项科研项目,记录了他实践研究的高度,也诠释着一位学者型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担当。
他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知行合一”是孙雷教授的鲜明特质。他在理论阐释与社会服务之间架起桥梁,推动学术观点走出书斋、服务社会。从工业遗产保护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从城市更新到文化引领,他的多项咨政建议获得省市领导批示,实现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在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中,他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文明坐标:在全球互鉴中尊重差异、增进理解、探索共生。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在理论中升华。2023年,他分管东北大学100周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校师生回信,从天安门广场接受的建校日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校庆晚会上的无人机表演,都成为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闪光亮点,给予了全校师生巨大鼓舞。

他是大学与城市的“连接者”
“大学因城市而扬名,城市因大学而繁荣。”孙雷教授始终致力于阐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逻辑:精神引领与实践反哺的双向赋能。大学不仅是知识的高地,更是创新的引擎、文明的灯塔;城市也不仅是大学的地理依托,更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土壤。人民日报客户端曾以“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共生”为题梳理其观点与实践: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用学术服务社会治理、用平台激活校友资源,把高校的思想火种、人才资源与制度供给,化作一座城市可感可及的进步力量。他主持的“辽宁省公共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基地”,成为连接东北大学与辽沈地区的重要桥梁。他推动成立的“沈阳市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为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崭新的文化活力。

他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推动者”
作为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孙雷教授将育人工作延伸到课堂之外。他着力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推动理念制度化、制度课程化、课程社会化:让讲坛走进社区,研究服务治理,青年走向社会大课堂。2025年,他奔赴辽宁各地,开展十万师生同上主题思政课《解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时代密码》主题讲座,《教养与养成》系列讲座,从丹东到本溪,从学校到社区,将家风建设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提出“构建家校社协同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高质量育人新生态”理念,许多“看得见的改变”,最终都实现了一个他始终不渝的理想:让学生成长得更好、使社会互动得更善。

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幸福者”
“育人二字,是我最朴素的自我要求。”孙雷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央视频小记者问及在众多身份中最看重哪一个时,他深情地回答:“我最看重、也最珍视的,还是‘教师’这个身份。在所有角色中,唯有‘教师’是最根本、最恒久的。”这份对教师身份的珍视,体现在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他取得了指导研究生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等荣誉100余项。正如他在《铸魂与育人:多维视角下等校训研究》新书发布会上所言:“也许,一本书的出版当时能影响一批人,但一次真正的心灵沟通,却能照亮一个人的一生。”这种教育理念,让他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用“爱心、耐心、细心”做注脚,把个人的快乐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进步紧密相连。

他是一直在路上的“行者”
从信息化初潮到数智化浪潮,孙雷教授始终与时代同步、与青年同频:在传承中守正,于创新中致远,在城市中互鉴,于开放中共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深刻内涵。

他在退休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出现在各类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中,国际学术会议上回荡着他富有洞见的报告,学术讲座中传播着他深入浅出的见解,书法展览与合唱演出中闪现着他的身影,更始终立于三尺讲台,承担《大学文化概论》等课程教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行者”的使命。他为其博士硕士团队取名“半学斋”,制定了“雷厉风行,行稳致远”的斋训,意在惟教学半,教学相长,他既是引路人,也是同行者,与年轻学子一起,在求知的道路上相互启迪,共同成长。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让他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与每一代学子产生深刻共鸣,成为真正与时代同步、与青年同行的教育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