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收官:铁路以“新”作答 用“心”护航
9月1日,为期62天的暑运落下帷幕。沈阳铁路部门交出4464万人次的运输答卷,日均72万人、同比增幅5.4%的背后,是新图优化让进京更快,新车投用让出行更顺,新服务让体验更暖,每一笔都写在东北大地的铁轨上,也写在旅客的心坎里。
运能跟着需求走,是沈铁暑运畅通的关键。12306大数据平台运用算法把热门方向缺多少运力、高峰时段差多少席位,都摸得清清楚楚。90对临客的投入创了同期新高,不仅补了进穗、进沪、进京的“刚需缺口”,还首次加开长春至呼和浩特、沈阳北至广州白云这些跨区域普速临客,连大连到庄河北的短途需求也没落下。丹东站客营科工程师刘仁慧说的“车站单日客流突破2.2万”,正是运力释放的直接结果——19%的旅行时间压缩,换来了20%的客流量增长,丹东暑运的“火爆”,本质是铁路把“方便”送到了旅客眼前。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京沈高铁的56列复兴号标杆列车。时速350公里的速度、更少的停站,让北京到沈阳、丹东的时间大幅缩短,铁岭、阜新这些地级市还多了40余列停靠车次。单日6.3万座的进京客座能力,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东北百姓“早吃北京烤鸭、午尝家乡菜”的可能。这种“快”不是盲目追求速度,而是精准匹配了暑运里探亲、出差、旅游的多样需求,让“说走就走”从口号变成日常。
列车朝着市场开,是暑运服务的新意。入夏后东北的赛事、演唱会一场接一场,沈阳铁路部门主动对接文旅部门“定制”列车。7月26日大连开往长春的“球迷专列”上,980余名球迷带着旗帜、贴着海报,连车厢里的润喉糖都透着贴心;沈阳到大连的“歌迷专列”、长春到长白山的“书迷专列”,趟趟爆满,铁轨成了传递文化热情的“传送带”。针对避暑和银发群体,39趟阿尔山旅游专列、8趟新疆银发专列,没有刻意渲染品质,只是把诗和远方装进了列车,让老人坐着火车也能看遍好风景。
服务贴着民心做,是暑运体验的温度。长春开往西安的K128次列车上,自助餐厅里的营养餐让乘客赞不绝口;沈阳到北京朝阳的复兴号有了静音车厢,带娃旅客能踏实歇会儿;长春、大连等地的动车组开通宠物托运,再也不用为“毛孩子”出行犯难。辽宁朝阳站的红山文化展区、长白山站“长白情韵”服务团队的文创产品,把候车的碎片时间变成了可回忆的美好;4.2万人次重点旅客得到的爱心帮助,进站换乘的清晰引导,甚至保洁、空调、供水这些小事的强化,都藏着铁路人的细心——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服务,只是想让每一位旅客“走得舒心、走得安心”。
暑运不只是“运人”,还有“保供”的责任。面对多地高温用电攀升,铁路部门把珠珠线、霍白线这些煤运通道用足,盯着重点电厂的用煤需求倾斜运力。7月以来1458.5万吨电煤的发送量,让55家直供电厂存煤可耗天数始终保持在22天以上。这份“看不见”的保障,和旅客手里的车票、餐桌上的盒饭一样重要,都是铁路在“保民生、保发展”里的担当。
62天的暑运结束了,但铁路服务的“答卷”还在继续。从新图的精准调度到新车的舒适体验,从定制专列的创新到民生服务的细致,国铁企业用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铁路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冰冷的钢轨和数字,而是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承诺,落实到每一趟列车、每一次服务里,让出行更顺畅,让生活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