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高铁十年驰骋 绘就辽东发展新画卷

本站 李佳玲

  银龙飞驰,穿梭于辽东的群山峻岭之间,十载光阴,沈丹高铁不仅重塑了辽沈大地的交通格局,更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2015年9月1日,一条钢铁巨龙在辽东大地腾空而起——沈丹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十年间,这条全长208公里的高速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2亿人次,日均3.4万人次。

  2019年5月1日更是创下单日发送旅客9.8万人次的最高纪录。作为这条动脉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车务段下辖的六个高铁站,见证了高铁如何重塑地区经济格局。

  十年飞驰,重构经济地理版图

  沈丹高铁开通前,从沈阳到丹东需要3小时34分钟,而现在最短运行时间仅为1小时11分钟。这条铁路使本溪、丹东成功融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溪车务段下辖的本溪新城站、本溪站、南芬北站、通远堡西站、凤城东站和五龙背东站,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沈丹高铁沿线,成为连接沿线城市的重要节点。

  公交化运营,重塑民众出行方式

  十年间,沈丹高铁不断优化运营模式。如今,每天开行动车组列车31对,平均30分钟一趟,最短运行间隔仅5分钟,真正实现了“高铁公交化”。电子客票全覆盖、“计次票”、“中铁银通卡”等创新服务相继推出,让“双城生活”从憧憬变为日常现实。旅客从“走得快”到“走得好”,出行体验得到了显著提升。

  释放货运能力,海陆联动促发展

  沈丹高铁实现客货分线后,极大释放了既有铁路的货运能力。数据显示,沈丹线的货运列数实现了140%的增长。来自东北腹地的钢材、粮食、水渣、碎石、集装箱等货物通过丹东港可快速运往南方各港口,大连铁路物流中心营业部经理陈大军表示:“高铁开通后,港口的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货物周转效率大幅提升。”

  舌尖上的高铁,带动经济新活力

  在沈丹高铁的车厢内,旅客人手一个的“小白箱”格外醒目——里面装着丹东黄蚬子等新鲜海产。这些“小白箱”不仅是伴手礼,更是高铁拉动的 “舌尖经济”的见证。丹东的黄蚬子、本溪的山货,这些曾经只能在当地品尝的美食,如今借着高铁的“东风”,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成为“高铁+农业”模式下的鲜活样本。

  高铁+旅游,激发文旅市场新动能

  沈丹高铁穿行于群山、森林、河流之间,有“辽宁最美高铁”之称。它如同一条银线,将本溪水洞的神秘、凤凰山的峻峭、鸭绿江的浩荡一一串起。“高铁+旅游”、“高铁+研学”、“高铁+红色文化”等多业态迸发活力。据统计,十年来丹东市累计接待游客数量比高铁开通前增长了58%,极大地激活了丹东的旅游市场。

  温馨服务,打造流动的温暖之家

  十年来,本溪车务段各站精心打造服务品牌,让便捷出行充满温馨与人情味。本溪站的“枫叶情”爱心服务团队、凤城东站的“东哥”服务团队。这些服务品牌成为沈丹高铁温馨服务旅客的生动写照。本溪站还打造了“山城之星”售票服务团队,以“四上”服务法,让旅客每一次旅途都充满温度。

  十年风雨兼程,安全高效畅通有序

  十年来,沈丹高铁经历了36次大雪、69次暴雨、89次大风的考验,始终保持着安全高效、畅通有序的运行状态。

  这条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东北振兴提供了充足的铁路运力保障。

  十年间,沈丹高铁使本溪、丹东融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

  十年间,丹东市累计接待游客数量比高铁开通前增长了58%,五龙背的温泉经营者笑着说:“这几年,来疗养泡汤的游客络绎不绝,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

  十年间,1.2亿人次旅客穿梭于沈阳和丹东之间,旅客手中的“小白箱”,成为高铁拉动经济发展的微小而真实的见证。

  铁轨仍在延伸,未来正在到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