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誓言,岁月为证:从阅兵场到铁路线的初心守望
军旅生涯锤炼了我的意志,铁路岗位承载着我的梦想。时隔多年,再次观看盛大的阅兵仪式,那份激动与自豪依然如故。
今天上午,当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看着一个个方队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时光仿佛回到了1999年,那个英姿飒爽的秋天,我作为女兵方队的一员,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
那时的训练场景仍历历在目:我们每天在阅兵村接受严格训练,从日出到日落,汗水浸透了军装,脚底磨出了血泡。我和战友们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只为以最完美的姿态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当我们的方队整齐划一地走过长安街,听到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时,所有的辛苦都在那一刻化为幸福的泪水。
今天,看着抗战老部队方队和现代化装备方队依次通过广场,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传承与发展。从当年阅兵时90%以上都是新装备的“世纪大阅兵”,到如今展示众多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和国之重器,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身为当年女兵方队的一员,此刻的我已转型为沈阳铁路局本溪车务段的宣传工作者。两种身份,一个信念:在不同的战场上,以不同的方式,守护同样的忠诚。
九三阅兵,血脉偾张,两种荣光交织于心。九三阅兵,气势如虹。空中梯队划破长空,地面方阵步伐铿锵。新型装备列阵而来,彰显大国威严。作为曾经的军人,我深知这威武之师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当年在阅兵村的日日夜夜,汗水和血水交织,铸就了走过天安门时的荣耀瞬间。正步踏响的不仅是军威,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如今,我的战场转移到了铁路宣传岗位。手中的钢枪化作笔墨,军装换作路服,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纪律与担当,从未改变。
执笔为枪,书写沈铁楷模风采。在本溪车务段党办宣传岗位上,我找到了新的战斗位置。这里没有震天的口号,却有键盘的敲击声;没有整齐的方阵,却有铁路人忙碌的身影。黄斌,沈阳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安全值乘22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5圈。他考取4本机车驾照,总结归纳出18项相关工作法,成为“中国速度”的守护者。马丛,长春站“春之约”爱心服务班组班组长,日均步行12公里,累计服务重点旅客21万人次。她创建的“爱心彩虹桥”微信群组,打通了重点旅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于光明,大连工务段工人,坚守岗位的同时,完成97次献血,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生命。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受阅将士们的英姿同样动人,共同诠释着忠诚与担当的内涵。
笔墨丹心,记录新时代铁路华章。宣传工作就是凝聚人心的工程。我将军人的严谨带入每一个标题的斟酌,每一段文字的推敲。在“本溪车务段”微信公众号上,我们讲述着铁路自己的故事。今年春运,我采写的《十八载坚守温暖旅客回家路》让更多人看到了铁路人的付出;今年暑运,《本溪站里上演“生死时速”》多媒体进行推送。这些报道不仅是工作记录,更是对铁路精神的礼赞。从受阅女兵到铁路宣传干部,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我将军旅生涯赋予的政治觉悟和纪律意识,全部倾注到现在的宣传工作中。
新征程上,再立新功。观看阅兵,心潮澎湃;回到岗位,斗志昂扬。我将把阅兵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宣传工作的强大动力。下一步,我计划开设“退役军人风采”专栏,讲述车务段760名退役军人的故事。他们分散在行车、客运、运转等岗位,延续着军人的优良作风,成为铁路线上的骨干力量。同时,我将创新宣传形式,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技术,让铁路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人了解铁路、支持铁路、热爱铁路。
军旅生涯赋予我铮铮铁骨,铁路工作给予我绵绵情怀。从受阅场到铁路线,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报国初心;变换的是武器,不变的是战斗姿态。我将继续以笔为枪,以镜为眸,在宣传这个特殊战场上,记录新时代铁路发展的壮美画卷,传播铁路人最美的声音。
昔日,我是受阅方阵中的一员,用正步丈量对祖国的忠诚;今日,我是铁路宣传战线上的一兵,用笔墨书写对事业的挚爱。两种身份,一种担当;两种战场,一种忠诚。这就是我一个受阅女兵到铁路宣传干部的不变初心和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