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的220分钟“换心手术”
道岔是线路的咽喉,为保证运输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8月12日夜,山海关工务段组织绥中北高铁线路车间、综合机修车间、锦州南重点维修车间,以及兴城重点维修车间的50余名职工展开施工会战,为山海关站33号道岔“换心”。
23时20分,“天窗”作业开始。该段主管维修副段长郑占宇再次强调:“此次‘天窗’时间为220分钟,大家一定要密切配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打好这一仗!”随后,现场负责人、绥中北高铁线路车间副主任刘昌虎组织作业
人员入场。作业人员按照分工迅速上道,切割机、扳手等工具齐上阵,作业人员的号子声和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劳动乐章。
“旧辙叉拆除与新辙叉入位是整个施工作业的关键环节。山海关站客场曲线多,股道密集,作业面狭窄,给现场新旧轨料运输、人员机具进场带来了挑战。要确保施工圆满完成,就要对每一个程序做好推演,对安全风险提前辨识评估,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卡控每一个环节。”刘昌虎说。
13日0时35分,辙叉心被顺利切割下来,十几名拨轨人员同时插牢撬棍和翻轨器,在“一二、一二”的号子声中拨出旧辙叉。紧接着,轨道吊车将新辙叉缓缓放到指定位置。由于新辙叉的长度与原辙叉不一致,施工人员还要调整两侧的连接轨,对两侧钢轨进行钻孔、打磨。“注意对位,再往前一点儿,好,放!”在郑占宇发出的指令下,作业人员步调一致、动作娴熟地完成钢轨对位。调整轨距、胶垫,整正几何尺寸、胶粘接头....。。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作业人员的额头上满是汗珠。
“距离‘天窗’结束还有30分钟。”2时30分,刘昌虎提醒说,“大家抓紧时间,把扣件复紧到位....。。”作业人员完成各自的施工任务,随即展开质量回检,确保辙叉几何尺寸、扣件压力等达到线路开通标准。
3时,辙叉更换施工结束。崭新的辙叉完美地融入线路,承担起保障运输安全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