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帮扶,点亮乡村振兴路

本站 殷少坤 张早

  8月22日下午,辽宁省尤杖子村的火车头广场上,歌声与笑语交织,国铁沈阳局联合朝阳市文联共同举办的“汽笛鸣奏振兴路・送文化到乡村”活动在此有序开展,这是国铁沈阳局连续第三年在该村开展文化帮扶活动,现场影像中村民手捧书法作品、伴随音乐互动的场景,生动展现出其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务实风格。​

  提及乡村振兴,多数人首先联想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硬支撑”,此类举措固然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基础,但国铁沈阳局在推进帮扶工作时,同步关注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形成了“物质提升与精神滋养”并重的帮扶模式。据相关报道,在国铁沈阳局开展帮扶前,尤杖子村缺乏标准化的公共文化与休闲场所;经过持续投入建设,如今该村不仅建成火车头广场,还配备了多功能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器材、篮球设施、图书角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每至傍晚,村民在此开展休闲健身、阅读交流等活动,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与活跃度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并非短期的“输血式”帮扶,而是需实现长期“造血式”发展,既要提升村民收入水平,也要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才能构建可持续的乡村发展生态。更为重要的是,国铁沈阳局的文化帮扶始终秉持 “实效导向”,避免形式化开展。在此次活动中,其文艺小分队除完成表演环节外,还设置互动问答环节,既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也讲解铁路安全常识与文明出行规范;书法、美术骨干现场创作,将村民对生活的期盼、乡村发展的变迁融入作品,并赠予村民留存。从村民反馈孩子对新增图书兴趣浓厚,到文艺队员提及助力脱贫后村民实现文化生活富足的工作目标,这些表述虽朴实,却折射出文化帮扶的温度与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国铁沈阳局的乡村帮扶从未局限于单一领域。在推进文化帮扶的同时,其同步聚焦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与产业发展需求:修建乡村道路与桥梁、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援建希望小学、安装节能路灯,同时培育冷棚种植、肉牛养殖、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项目。当前,尤杖子村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民收入稳步增长,精神面貌也随之提升。这种“产业筑基、基建补短板、文化赋新能”的多元帮扶模式,既解决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又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唯有先保障村民就业与收入稳定,才能为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提供支撑;唯有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才能让文化滋养覆盖更多村民,形成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尤杖子村的帮扶实践,是沈阳铁路部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辖区内的偏远山区到革命老区,国铁企业始终发挥行业优势,通过铁路线路优化打通乡村与外部市场的连接通道,通过精准帮扶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难题,通过文化服务丰富乡村精神文化供给。这种坚守与担当,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