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管微创技术助力患者身心同愈
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25日电 “以胸腔引流管为例,以前的胸腔引流管是很疼痛的,使用‘无管’技术后,减少了引流管对肋间神经的卡压,术后体验非常舒适,同时也加快了病人的康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胸外科主任赵俊刚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无管微创技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通过精准麻醉与精细手术操作的协同,实现了手术全程“三免”——免气管插管、免引流管、免导尿管,从根源上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侵入性干扰,使患者术后舒适度提升,康复加快,甚至部分简单安全的手术患者可实现24小时内出院。

近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胸外科病房内,58岁的周女士自主下床活动,状态良好。该院第一胸外科护士长王鸿雁介绍,周女士于前一天接受Tubeless(无管微创)单孔胸腔镜左上叶舌段+上叶楔形切除术,从恢复情况来看,已经达到出院标准。
盛京医院院长吴安华介绍,在何建行教授团队支持下,该院于2024成功开展首例无管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超出预期。
“无管微创技术绝非简单‘去掉几根管子’,而是外科理念的深刻变革。”赵俊刚表示,这一技术推动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核心优势在于将精准医疗、微创技术与舒适化体验三者完美融合。
盛京医院麻醉二科副主任龙波详细解释了技术背后的麻醉创新:传统手术麻醉需通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控制患者呼吸,而无管技术下,麻醉理念从“控制”转为“调控”,对麻醉医生要求极高——既要保证充分镇静、镇痛,又要维持患者自主呼吸和正常生理状态,术中麻醉医生需全程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呼吸状态并及时调整,而非像传统麻醉那样“自动驾驶”式操作。
这种麻醉方式的优势十分显著:术后患者苏醒快,无需长时间等待苏醒,部分患者甚至能自行走出手术室,完全契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医院康复团队指出,实践表明,无管技术极大降低了手术创伤,使得康复模式得以从“术后补救”转向“围手术期引领”,使康复干预得以实现真正的“关口前移”和“精准化”。

截至目前,盛京医院已累计开展无管微创手术近百例,其中肺部相关手术60余例、胸部肿瘤手术20余例,技术成熟度与临床应用范围持续扩大。该技术不仅让手术更安全、患者恢复更快速,更以“身心同愈”的诊疗理念,为胸外科患者带来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