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辽师大笙管乐表演人才培训圆满成功 30名学员成为“文化种子”散落各地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8月19日 11:18

  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19日电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笙管乐表演人才培训”结项活动在辽宁师范大学落幕。

  这场集座谈会与结项音乐会于一体的文化盛事,不仅集中展现了30名学员的培训成果,更是新时代笙管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

  座谈会:以智启艺,共探传统器乐的当代传承之道

  “笙管乐人才培训点评座谈会”,汇聚了非遗传承者、艺术教育者与青年学员等多方力量。会议由项目负责人、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芳屹主持,瓦房店市文化馆一级演奏员金丰茂、宋喜平,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演奏员唐海峰父子,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戴云吉等业内专家,与来自全国的学员代表围坐畅谈。

  座谈中,专家们立足笙管乐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使命,深度剖析了非遗保护与艺术创新的辩证关系,分享了传统曲目的演绎心得,强调“技艺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要让古老旋律接上当代地气”,让技艺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纽带。学员们则分享了跨地域学习的感悟,他们表示,四十天的培训不仅带来了技艺的精进,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笙管乐是活态文化”。这场对话超越了单纯的教学复盘,更引发了对传统器乐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思考——如何让非遗传承从“点对点”的技艺传授,升级为“面到面”的文化浸润,为笙管乐艺术构建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音乐会:以乐传情,奏响传统与现代的和鸣交响

  结项音乐会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声音对话”震撼全场。演出生动诠释了笙管乐艺术的“守正创新”,既扎根传统土壤,又绽放时代新芽。在传统篇章中,《水龙吟》《拜花堂》《晋调》《家乡情》等曲目,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传统音乐特色。这些曲目不仅是技艺的呈现,更是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当代回望,让千年文脉在乐声中流淌。现代曲目《打虎上山》《梧影婆娑》《天鹅畅想曲》等,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呈现出新的艺术表达,展现了传统器乐的无限可能。整场音乐会秉持“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理念,既守护了笙管乐的文化基因,又拓展了其艺术边界,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

  据悉,该项目于今年5月启动,面向全国选拔30名优秀笙管乐演奏人才,6月正式开课,为期40天。期间邀请多位知名演奏家、教育家授课,课程涵盖演奏技巧、音乐理论等多方面内容,通过集中授课、一对一指导、观摩采风、实践演出等方式,全面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与艺术水平。笙管乐作为承载民族情感的“声音图腾”,其传承绝非小众艺术的自循环,而是关乎文化自信的“大国要事”。

  此次项目培养的30名学员,将成为散落各地的“文化种子”,带着传统的根脉与创新的思路,让笙管乐走进校园、融入生活、连接中外,让这一古老艺术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当结项的乐声渐歇,笙管乐的传承新篇才刚刚开篇。专家认为,“笙管乐表演人才培训”项目以艺术为桥,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生机。那些回荡在音乐厅的旋律,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长,为民族复兴奏响穿越时空的雄浑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