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务实 深耕计量管理

本站 郝波

  匠心筑梦展作为

  在沈铁工业集团吉配公司,岳德良给人的印象是“较真”“靠谱”。自1996年入路进厂,虽然岗位不断变换,但他骨子里“不解决问题就绝不松手”的坚韧劲儿从未改变。

  执着坚守 攻克质量难关

  2020年,岳德良刚担任综合车间技术员,就围绕着“提高闸瓦产品质量”“解决产品表面细微划痕与冷却气泡问题”,给自己下达了“任务书”。他从涂料配比入手,在车间支起试验台,按0.1%的梯度调配了23组涂料,每组涂料都在相同温度下试涂、晾干,然后用千分尺量厚度,拿放大镜观察平整度。三伏天里,他汗流浃背地守着试验台,连续三天只睡了10个小时,摸准了“温度25℃,配比1.2:0.8最稳定”的规律。

  “车间里冬天温度低,冷却慢了漆膜易起皱;夏天温度高,冷却快了容易开裂。”岳德良通过深入分析环境因素,在把控冷却环节方面也有了办法。他在模具旁挂上高精度温度计,每天分8个时段记温度、掐时间,坚持两个多月,绘制出一张冬夏通用的《温度与冷却时间对应表》,为工人们生产作业提供了参照。随着岳德良一步步实施着自己的“任务书”,闸瓦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车间生产迈上新台阶。

  2021年,岳德良开始负责车间的计量工作。他在翻阅《计量器具台账》时,发现有的器具没有标注型号或量程,个别器具的校准时限也过期了。“计量器具管理在产品质量、生产流程以及安全管控等多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尽快完善这些信息”岳德良急在心头、说干就干,他揣着记事本扎进车间,天车秤、千分尺……逐台进行核对。通过这次计量器具“大普查”,不仅弥补、纠正了台账里的漏填、错记信息,更为日后生产构建了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编制“一表一卡”(器具信息表+操作流程卡)期间,岳德良秉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既严格遵循规范,又充分考虑生产实际。光是“校准周期”一项,就反复修改了五版。起初,他按照说明书设定校准周期,为了更贴合现场,连续三天蹲守在操作岗位观察,发现不同器具的使用频率差异很大,有的每天要用十几次,有的半个月才用一次,磨损程度自然大不相同。于是他重新统计每台器具的日使用次数和磨损情况,结合实际调整了校准周期。当工人师傅们拿到初稿,纷纷表示“专业性太强,看不懂”。岳德良又修改了两版,把“示值误差”改成“指针偏转的量,就是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的量。”这样更直白的说法,还为“校准步骤”配上简笔画示意图,直到年长的工人师傅点头说“这下明白了”,他才放下心来。

  创新实干 赋能企业发展

  在2024年推行的扁平化管理改革中,吉配公司赋予班组直接行使原车间层级的各项管理职能。岳德良担任综合班组长,开启了“技术+管理”的工作模式,很多创新点子围绕着现场生产的“堵点”“难题”泉涌而出。

  N3机车的通风机在风雪天频繁“罢工”。岳德良主动添乘三个雪天,找到了“雪花被吸入风机,导致设备卡壳”的故障原因。“问题集中在滤网上,太密会影响通风,太疏又挡不住雪”,岳德良回忆攻坚过程时说。那些日子,他沉浸其中、反复琢磨,画了12版图纸却始终不满意。直到一天在食堂用餐,蒸笼的结构让他眼前一亮,“把滤网设计成迷宫式,让雪花进去就出不来!”他立即带着职工用薄钢板进行试制,还到雪地里测试效果,不断调整挡板的角度,终于在第五次试装时成功解决了通风机遇风雪天易发故障的难题。

  转运轨距挡板工作一直依赖叉车来完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速度缓慢。岳德良连续两天盯着叉车周转的路线,思索着改进的方法。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台皮带输送机。他从废料堆里挑出一台旧电机,对变速箱进行拆解,精心调整齿轮比,以满足皮带输送机的动力需求。他还找来焊工进行拼接,调试过程中出现皮带跑偏的问题后,他拿着扳手,小心翼翼地对支架进行一次次微调,经过不懈努力,皮带终于运转地又稳又顺。这项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

  入路29年,岳德良以执着和智慧攻克了一个个生产难题,用创新与实干书写着奋斗篇章,获得“先进生产者”、“沈铁工业工匠”等多项荣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