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盾 筑牢雨季铁路安全防线
盛夏的东北,持续降雨考验着铁路运输的安全。在沈阳工务段的防洪调度值班室里,4名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70公里外的两处桥梁、10个墩台的细微变化尽在掌握。这背后,是国铁沈阳局用一系列科技手段织就的“防汛安全网”,让每一座桥梁、每一段铁轨在雨季中始终保持稳定。
智能监测,给桥墩装上“千里眼”。以往,铁路桥梁常年面临洪水冲击的风险,传统人工巡检不仅耗时费力,还难以及时捕捉细微隐患。为此,国铁沈阳局联合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出桥墩变位监测报警系统,为关键桥梁装上了“智能神经中枢”。这套系统整合高精传感器与AI算法,24小时监测桥梁,精准捕捉墩台细微倾斜变化,毫米级位移也能识别;全景监控实时传回环境画面,调度人员可远程掌握水位和边坡状态;AI图像监测提供双保险,异常时自动触发报警,快速提醒处置。相比人工巡检,它实现隐患即时发现,安全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
多维防控,科技织密防汛网络。桥墩变位监测报警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科技防汛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国铁沈阳局管内已有50座桥梁的227个墩台完成了这套系统的安装,从京哈线的关键跨河桥到沈丹线的山区桥梁,重点区段实现了全覆盖。这些黑科技构成立体防控网:卫星云图追踪降雨云系并预判强降雨;雨量监测点自动预警超标降雨;无人机巡航排查隐患。这些技术配合,让调度中心掌握线路状态,为防汛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人机协同,让安全防线更牢固。科技的应用并非取代人工,而是让防汛效率大幅提升。当桥墩变位监测报警系统发出警报时,工作人员可通过终端平台快速调取现场画面,判断隐患性质:若是轻微位移,便远程调度附近巡检人员实地复核;若情况紧急,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相关区段行车,直至隐患排除。这种“科技预警+人工处置”的模式,既发挥了机器的精准与高效,又保留了人的经验与判断力。
针对汛期工作,国铁沈阳局联动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精准启动应急响应,部署行车组织等工作。相关单位防洪办专人“观云追雨”,发布预警、监测雨量,严格执行雨量警戒制度,夜间关闭支线行车,强化应急流程掌握,执行标准及奖惩机制,确保汛期行车安全。
在汛期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国铁沈阳局用科技手段将安全防线向前推移,让每一趟列车的通行都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从桥墩上的传感器到调度室的监控屏,这些“大动脉的守护者”正用数据与算法,护卫着铁路运输的畅通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