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守护大郑线
今年刚满40岁的赵红彬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阜新工务段“大郑线上好工区”孙家线路工区的第二十二任工长。孙家线路工区始建于1948年,60多年前,孙家工区“18条好汉”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彻底根治了沙、草、水、冻“四害”,使管内10公里线路成为全路闻名的优质线路,1963年被铁道部命名为“大郑线上好工区”,成为全路的一面红旗。
2018年,当32岁的赵红彬从房产段转岗到阜新工务段时,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钢轨、道砟和捣固镐。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他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对孙家工区第十八任工长、时任彰武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的程国栋说:“孙家工区和孙家精神我耳熟能详,我知道孙家工区管线长、任务重,我不怕,就让我去孙家工区锻炼吧!”就这样,赵红彬主动请缨来到了孙家线路工区,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线路捣固施工时,他干了不到20分钟就满头大汗,手里的电动捣固镐也握不住了,虎口更是震得生疼。那阵子他又急又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唯有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孙家,就一定要干好,不能给孙家这面旗帜抹黑!”那段时间,赵红彬白天盯在现场,仔细观察老职工作业的一招一式,学习经验技巧,晚上埋头苦读《修规》、《技规》。凭借肯吃苦、好琢磨的劲头,他很快从一名小白成为了工区生产骨干,无论维修还是施工,大活还是小活,他都得心应手,样样拿得起来。2024年,经过组织考核,赵红彬顺利接过孙家线路工区第二十二任工长的接力棒。
孙家线路工区管辖的大郑线,设备服役年限长、地质条件复杂、运输任务极其繁重,面对老设备的新问题和冬季冻害防治等“老大难”问题,赵红彬总说:“老设备有新问题,老办法也要换新思路。”在大郑线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后,赵红彬带领职工引入轨道检查仪等智能设备,建起“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整治”闭环体系,将线路养护从“经验型”推向“数字化”。目前,孙家线路工区所管辖的大郑线设备质量不断提强,其中上行线设备TQI数值远远优于标准值。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赵红彬将“一心扑在线路上,一丝不苟严要求,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三个一”精神融入工区日常的结果。为提升工区职工技术能力,赵红彬组织工区常态化开展“每日一练(单项技能实操)、每周一比(班组竞赛)、每月一评(设备质量分析)”,确保全员“熟读新规章、熟记新标准”。从人工捣固到智能养护,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严上加严、好上加好”的精神底色——正如孙家工区的职工们所说:“工区的线路,每一米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
“记得去年深冬,为消除一处因冻胀引起的细微轨向不良,赵工长带我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反复测量、精细拨道,双手冻得通红,哈气在睫毛上结霜,但他毫不在意,直到把这处病害处理完毕。”孙家线路工区职工董立峰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赵红彬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是凌晨的紧急抢险,还是持续多日的大型施工,无论是严寒中的螺栓涂油,还是酷暑下的线路拨接,他都第一个冲在前、干在先。2024年迎战台风“格美”,他带领职工连续72小时坚守岗位,保障了1200余趟列车安全通行。今年春运期间,孙家线路工区管内降雪频繁,阿尔乡站遭遇大雪,他带领职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除雪,在没过裤腿的积雪中,一待就是24小时……这就是赵红彬,脏活累活抢着干,技术难题带头攻,安全风险亲自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职工:跟我上!这比任何动员都更有力量。
赵红彬常说:“咱们赶上了铁路改革发展的好时代,所以孙家‘三个一’精神这个‘传家宝’更不能丢,要好好传承发扬。我们守的不只是线路,更是一代代孙家人的初心。”如今,孙家线路工区已累计获得全国、全路、全局等荣誉200余项,赵红彬也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等诸多荣誉称号,这位孙家线路工区第二十二任工长,正用实际行动带领职工为孙家续写着新的故事,让“大郑线上好工区”的旗帜,在新时代愈发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