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墙”沈白高铁建设中的民生温度

本站 郭彬斌 林杨

  当高铁建设的轰鸣声与居民生活的宁静需求相遇,如何平衡基建速度与民生温度?沈白高铁沈东特大桥段的全封闭声屏障工程给出了生动答案。一道绵延三公里的“幸福墙”,不仅隔绝了噪声污染,更筑起了中国铁路回应民生关切的担当之墙。

  以“降噪”回应群众关切,凸显民生为本。高铁建设中的噪声问题,是典型的“邻避效应”体现。沈白高铁建设中,面对一些小区居民的担忧,施工单位没有选择“先通车后治理”,而是主动将声屏障工程纳入整体规划。“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建设理念,让居民从“看到安装声屏障就点赞”的细节中,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从施工前的焦虑到完工后的安心,这道墙的物理隔音效果背后,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实践。在建设者眼中,技术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守护居民的“窗前宁静”。

  用创新工艺破解难题,展现匠心巧思。这道“幸福墙”的技术含量不容小觑。弧顶门式钢架结构通过声波吸收、反射的多重作用,比传统绿化带降噪效率提升60%;外覆式工艺更让隔音效果持久稳定。而在紧邻既有线、天窗时间有限的“螺蛳壳”里,施工单位以“分时段吊装”“可移动外挂平台”等创新,将6255吨钢结构精准安装。这些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的智慧,正是铁路基建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的缩影。

  用“安全堤坝”守民生底线,践行责任担当。沈白高铁施工以安全管理为锚,将环保理念深植每个环节,生动诠释了“基建为民”的担当。从3048米全封闭声屏障的精准安装,到夜间施工“零高噪设备”的铁律执行,施工单位用技术手段筑起噪声“隔离墙”,让沿线居民窗前的分贝仪始终显示“安心绿”。施工便道硬化全覆盖、物料密闭运输、24小时智能降尘系统联动,将扬尘污染扼杀在源头。让工程推进与民生需求无缝对接。以安全管理的“硬功夫”,书写环保不扰民的“暖答卷”。

  沈白高铁的实践打破了“要发展就要牺牲环境”的旧逻辑。全封闭声屏障的3048米覆盖范围,既保障了350公里时速的高铁效率,又守住了居民区的声环境质量。这种“绿色基建”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沈白方案”。在速度与温度间寻找平衡,探索可持续发展,彰显了中国铁路建设在追求“更快”同时做到“更静”的能力跃升。

  从居民窗前的一道墙,到发展理念的一扇窗,沈白高铁用“降噪键”按出了民生工程的温度。当“早有准备”的匠心遇上群众“后知后觉”的惊喜,铁路建设者们用“幸福答卷”证明,真正的好工程即是民心工程,它不仅是钢铁巨龙穿山越岭的壮美,更是万家灯火安然入眠的温馨。这正是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