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飘香里的铁路担当
近年来,国铁沈阳局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对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尤杖子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调研,驻村工作队发现当地独特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种植谷子,产出的黄小米颗粒饱满、口感上乘,但受限于传统“散、小、弱”的种植模式,优质农产品始终难以打开销路,农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找准症结后,沈阳铁路部门立即着手制定精准帮扶方案。2023年初,投入帮扶资金170万元,帮助尤杖子村建起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杂粮加工厂,并同步引入辽宁金火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级联动机制。
“现在可好了,厂里直接到地头收购我们的谷子,每斤价格还比市场价高出5毛钱!”村民范大爷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喜悦。这看似简单的5毛钱差价,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帮扶机制:企业承诺以保护价优先收购本村谷子,并提供每斤0.5元的溢价;驻村工作队协助建立标准化种植流程,确保原料品质;铁路部门则利用运输优势,帮助打通销售渠道。
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很快显现成效。今年7月1日,企业一次性收购了12吨优质谷子,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加工、包装全流程。通过铁路物流网络,这批产品迅速进入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商超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高效对接。更可喜的是,加工厂还吸纳了15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超过2000元。
尤杖子村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铁路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区别于简单的资金帮扶,国铁沈阳局通过产业培育+市场对接的组合拳,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又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这种“造血式”帮扶让村民们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发展信心。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尤杖子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立足当地资源,找准产业突破口;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帮扶工作“一阵风”;更需要发挥行业优势,形成帮扶合力。期待铁路部门继续以铁的担当和务实作风,在广袤乡村书写更多暖心故事,让更多农民朋友绽放幸福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