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再提速 老工业基地焕发开放新活力
盛夏的蒲河岸边,龙门吊挥舞长臂、班列汽笛长鸣。这一幕,像极了两年前首列班列启程时的场景,却又处处透着“升级”的味道:屏幕代替人眼、数据代替纸笔、算法代替经验。两年间,1194列往返、12.9万标箱的亮眼“成绩单”,让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再度站到物流版图的高光下。
“东北要振兴,开放是先手棋。”国铁沈阳局把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当成枢纽,更当成引擎——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聚产业、以产业促升级。硬件上,17.7万平方米的“陆地航母”与京哈高速、沈山铁路无缝衔接;软件上,智能场站系统让“人等货”变成“数据等车”,装卸效率、通关时效大幅提升。硬件与软件的双重迭代,让沈阳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汉堡、杜伊斯堡、莫斯科等10个境外终到站串起20多个国家,长三角、珠三角的货物也纷至沓来,东北“出海口”变成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更令人振奋的是,铁路部门没有满足于“过路经济”,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把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关铁融合”把铁路线直接铺到海关监管区,集装箱“即查即发”,时间成本大幅压缩;“铁路快通”让海运、铁路、公路数据互联,一次扫描、一站通关,物流成本再降一成。物流快了,企业就愿意来;成本低了,产业就留得住。如今,沈阳已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集结中心也从“装卸场”升级为“产业链组织者”,带动金融、电商、冷链、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
有人说,东北振兴缺的不是机遇,而是把机遇变成动能的“转换器”。沈阳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正是这样一个转换器:它让老工业基地的厚重底蕴与“一带一路”的澎湃需求精准对接;让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动能与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深度融合;更让骨子里的“闯关东”精神,在新时代找到了全球化的表达方式。
汽笛再次响起,班列驶向远方。随着集结中心能级持续提升、服务不断优化,沈阳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把“中国智造”送往欧亚,把世界的机遇和资源带回黑土地,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宏阔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