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鹏:铁路线上挥洒青春的“钢轨医生”

本站 王丽娟

  “天窗命令已下,可以上道!”7月2日7时55分,在京通上行线416公里562米处,赤峰工务段探伤车间探伤四工区的7名职工在执行“双报告、三方控”后,开始了“天窗”内探伤作业。探伤工长崔晓鹏在队伍的中间前后照应,35岁的他是这个段干部职工众所周知的探伤高手。

  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沈阳局)工务系统钢轨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崔晓鹏获2023年获得“技术能手”称号,2024年荣获“技术状元”称号。参加工作10多年来,崔晓鹏刻苦学习、钻研钢轨探伤技术,坚持学用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奋进中不断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岗位初心,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轨医生”。

  苦练本领强技能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酷暑严寒,钢轨铺到哪里,咱们探伤就要跟到哪里。钢轨‘健康’,列车运行才能安全。”2012年,崔晓鹏来到赤峰工务段,成为一名钢轨探伤工,10多年来,他始终记得师傅的叮嘱。

  “晓鹏做事认真,工作不干出个样来,觉都睡不好。”探伤车间主任王志民说。憨厚老实、不善言谈的崔晓鹏,入路以来就爱和自己“较劲”。工作之初,为尽快掌握探伤技术,他成了练功场里的“常客”。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他虚心向师傅请教,经常追着师傅刨根问底。工余时,他如饥似渴地研读《钢轨探伤工》《超声波检测》等专业书籍,补强理论知识。

  骄阳下、夜幕中,重达70余斤的钢轨探伤仪是崔晓鹏最好的“伙伴”。他推着探伤仪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技巧。2013年,参加工作仅一年时间,他就取得Ⅰ级探伤资格证,成了一名优秀的执机手。此后相继考取了Ⅱ、Ⅲ级探伤工资料证,工人技师,成为段里探伤专业的佼佼者。

  “探伤作业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做到‘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崔晓鹏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赤峰工务段管内京通西部线上小半径曲线较多,钢轨探伤仪探头位置稍有偏离,就可能发生漏探。每次探伤作业,崔晓鹏都结合钢轨实际情况,反复调整探伤仪探头位置,确保耦合良好,能及时准确检出伤损。今年上半年,他带领工区职工共发现鱼鳞纹下核伤15处,确保了运输安全。在一次检查赤峰运东岔群时,对合金钢辙叉扫查时,他发现辙叉心拼接处有一处异常波形,大家都认为不是伤,但他坚持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经过分析对比,以及多年的判伤经验,最后判定重伤下线。这颗辙叉换下后拿到段里进行拆解,拆解后和他判断的一样,钢轨侧面已经出现了30mm的斜裂纹,正是由于他的专业,和对工作认真的态度,解决了这处重伤,消除了极大的行车安全隐患,确保了线路畅通。

  攻坚克难保安全

  “要想飞得更高、行得更远,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在思考与探索中实现自我价值。”崔晓鹏坚定地说。

  2023年,崔晓鹏代表赤峰工务段参加国铁沈阳局工务系统钢轨探伤工技能竞赛。由于是首次参加国铁沈阳局级别的比赛,兴奋、激动之余,他感受更多的是责任与压力。为了取得好成绩,他坚持每晚学习理论知识到深夜,间休、节假日时间就进行实践演练。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他获得探伤工个人第二、团体第一的好成绩,被国铁沈阳局评为“青年岗位能手”“尼红式青年标兵”,获得国铁沈阳局先进生产工作者,段十大安全生产标兵荣誉称号。2024年,经过不断深化学习,再次参赛的他获得了国铁沈阳局“技术状元”。

  2020年,崔晓鹏开始担任探伤车间探伤四工区工长。虽然他的技术业务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从旧物市场买来收音机、电视机等旧电器,拆装部件、观察测量,对照电路图深入学习电路知识,进一步掌握钢轨探伤仪原件性能和综合指标。

  崔晓鹏深知,要提高现场钢轨、辙叉设备伤损检出率,发挥“钢轨医生”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光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要有“探、照、看、辨、摸、听”等现场实践技能。他所在的探伤四工区负责100公里线路、125组道岔、800多个钢轨焊缝接头的无损检测探伤任务。日常探伤作业过程中,除了使用钢轨探伤仪,崔晓鹏还会手把手指导工友通过听取手工锤等工具敲击钢轨的声音,仔细辨别钢轨是否有疑似伤损。像这样的检查,一个业务成熟的探伤工至少每个“天窗”要听上千次。为及时消除钢轨季节性病害,他们加密探伤周期、确定重点、改进方法,运用仪器与手工检查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提高判伤精准度。

  随着铁路发展,跨区间无缝线路越来越普遍,钢轨的焊头数量也随之增加,每个焊头都需用尺来测量探头至焊缝距离,区分是焊筋回波还是伤损回波,但这样不仅浪费工时而且容易漏探。针对这一情况,崔晓鹏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前后37度探头标尺直接定位探伤方法,这一方法既实现了对核伤和轨底横裂迅速定位,又简便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工友的一致好评。

  言传身教促成长

  不让一处伤损漏探,不让一名工友掉队。为帮助近两年新入路青工尽快掌握和使用钢轨探伤仪,工余时间,崔晓鹏与他们一起到练功场上,现场讲解设备原理,手把手实践教学,并对现场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钢轨孔裂、核伤、焊缝的检测规律。他还围绕典型伤损波形数据、截图及解剖分析情况等,组织探伤工利用车间每月人员集中契机进行集中培训,分析总结各类伤损发生原因、规律,提高青工对波形回放分析和独立判伤的能力。

  几年来,在他的带领、引导、培养下,工区已有3人担任探伤班长职务,有1名青工在国铁沈阳局青工技能竞赛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我们工长总是将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第一次参加国铁沈阳局比赛就取得了较好名次,我很感激崔工长的无私帮助和倾囊相授。”在国铁沈阳局第六届“双创杯”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工务系统探伤工技能竞赛中,获得第四名的的青工何伟感慨地说。

  作业现场是提升技能的重要“战场”。崔晓鹏带领探伤工区成员严格执行作业标准,认真落实慢走细看认真听、发现疑点反复校对的工作要求。在今年春运期间,一次通过数据回放,他们发现京通上行304公里600米处的钢轨接头有异常波型显示,由于这个波型平时较为少见,大家议论纷纷,难有定论。崔晓鹏则判定本侧三角区有一条有倾斜度的裂纹,如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故障。他立即与线路车间沟通更换,换下钢轨后,果然发现一条由轨底圆弧处向三角区倾斜的裂纹。崔晓鹏以此为教材,与工友一起探讨伤损判断技能技巧,提升大家对伤损轨的判断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0多年来,崔晓鹏带领职工探伤钢轨里程达1.8万多公里,检测出各种钢轨重伤300余件,从未漏检误判。“探伤工要经得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熬得住四季的冷热交替,一点点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厚度,路才会走得更远。”这是崔晓鹏对工作的感悟。他认为自己很平凡,只是坚持比别人多学一点、做好一点、想深一点,对待工作用心、用力、用情,努力做一名合格的“钢轨医生”,无愧于青春,无愧于铁路事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