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烤”验下的精准穿行

本站 赵淼 赵松

  七月的沈阳,骄阳似火, 34度的高温天气已成常态。钢轨和车辆在灼灼烈日下蒸腾着滚滚热浪,温度更是达到了50度。编组场内,2调连结员王华瑞的身影在密布的车厢“森林”中快速移动,摘钩、连挂,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汗水早已浸透他明黄色的工装,紧紧贴在背上。

  作为沈大、沈山、沈丹等干线货物运输的关键节点,一列列满载煤炭、粮食、工业原料的“钢铁长龙”在苏家屯站集结、分解、重组,驶向全国各地。站场内分类线饱和,车流不息,作业量激增。

  26岁的王华瑞,是上行车间经验丰富的“老资格”连结员。他的核心任务,是根据不断的调车计划,跟随机车在密集的车列中精准取送、编组车辆,并完成至关重要的“连挂”环节——确保车钩、制动软管连接万无一失,再将整列车安全牵引至指定位置。

  午后两点,正是一天中最酷热的时段。两条股道间的空气仿佛凝固,灼热的气流从滚烫的车轮与铁轨缝隙中喷涌而出,形成两道令人窒息的“热墙”。阳光直射在金属车体上,反射出刺眼的白光,手稍一触碰车辆外壳,便会被烫得缩回。

  “穿上像‘蒸笼’,脱了变‘铁板烧’。”王华瑞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苦笑着说。再热,安全规程不容打折:长袖长裤的略显厚实工装、绝缘胶鞋、防护手套、安全帽,一样都不能少——这是防止被滚烫的车体、铁轨瞬间烫伤或刮伤的最后屏障。一趟作业下来,全身如同水洗,汗水顺着裤脚滴落在滚烫的道砟上,瞬间蒸发。为了缓解酷暑,他和工友们只能在作业间隙,猛灌几口冰镇的盐汽水。

  “高温天,金属热胀,车钩对位更得‘严丝合缝’;人容易疲劳,注意力更要高度集中。”安全,是王华瑞脑中时刻鸣响的警钟。每一次连结作业,他都打起十二万分精神。从车头到车尾,他一丝不苟地检查:俯身贴近灼热的地面,眯眼细看钩位是否水平对齐;抬手用力晃动车钩提杆和锁链,测试其活动性与锁定状态;仔细检查每一处制动软管连接是否紧密,贯通试验时“嗤嗤”的排气声是否正常有力。“钩舌锁闭不到位,高温下金属应力变化,隐患更大,绝不能带‘病’出站!”他反复叮嘱自己和搭档。

  “夏天干活,拼的是毅力,靠的是责任心。”王华瑞沿着长长的车列快步行走,步伐略显沉重却异常坚定。伴随着机车低吼和车轮在滚烫钢轨上的摩擦声,车钩缓缓靠近。汗水模糊了视线,王华瑞用力眨眨眼,紧盯着钩舌位置。就在最佳时机,他果断、有力地拉动提钩杆,“咔哒!”一声清脆的金属咬合声响起,在蒸腾的热浪中,两节车辆稳稳地“锁”在了一起。

  “最忙的时候,一个班下来,步数轻松过两万步,室外连续‘蒸烤’三四个小时是常态。”上行运转车间调车长权振介绍。为了应对大量出汗脱水,车间在作业点配备了充足的盐汽水和防暑药品,连结员们也学会了科学饮水,少量多次。

  下午三点半,完成一趟紧张作业的王华瑞回到装有空调的待业室,仿佛从火炉跳进了冰窖。他摘下湿透的帽子,拧了一把能拧出水的工装袖子,抓起桌上冰凉的盐汽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半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享受着这短暂的清凉。

  “上行4道,H84027次车列准备!”对讲机里急促的指令再次打破短暂的宁静。王华瑞没有丝毫迟疑,迅速整理好装备,深吸一口气,推开门,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站场那片白花花的、令人眩晕的炽热之中。他那被汗水反复浸透的身影,在灼热的钢铁轨道间精准穿行,用责任和汗水,守护着铁路大动脉在炎炎夏日里的安全与畅通,是名副其实的“钢铁森林”中的安全守护者。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