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守望者

本站 郭晓晨 王梁

  7月14日3时10分,长图线260公里处,延吉工务段黄泥河线路车间检查工区职工整装待发。“命令已下,可以上道。”工长修显涵一声令下,带着工友们踏入被夜色包围的作业区。

  30岁的修显涵额头渗着细密汗水,工装袖口卷到手肘,露出被晒得黝黑的小臂。8年来,他先后获得延吉工务段“十大标兵”“感动延工·十大最美人物”和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等荣誉。今年,他又获评“新时代·沈铁榜样”,成为身边人学习的榜样。

  轨道检查仪的滚轮碾过钢轨,有规律的“咔嗒”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修显涵紧跟着推仪器的线路工曹阳,手里捏着两张纸,一张是轨检车反馈的动态病害数据,另一张是刚从检查仪屏幕上抄录的静态数值。“慢点推,前面是上个月的轨向一级处所。”修显涵的指尖划过纸张上密密麻麻的符号,三角号代表三角坑,对号代表大小的坑,H标注超高,S对应轨距,这些自创的“密码”爬满他的手账,“写汉字太慢,用符号能省时间。”修显涵笑着向记者解释道。

  天刚蒙蒙亮时,检查仪已经跑出两公里。修显涵蹲在道床边,用道尺反复丈量轨距,汗珠顺着下颌滴在铁轨上,瞬间洇出一小片深色。“为了避开高温时段作业,我们每天2点多就起床了,赶在日头毒辣前抢完‘天窗’作业。”修显涵说。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尖时,修显涵正举着水印相机拍摄第13处落石隐患点。他翻出上周的照片比对,手指点着屏幕上的防护网:“这里新掉了块碎石,得记下来让防护队加固。”正午的太阳把铁轨晒得发烫,队伍转场到线下作业区。修显涵蹲在水沟边示范如何用铁锹清理淤泥,动作利落得像当年在部队军训。“小周这姿势不对,容易伤腰。”他伸手扶正新入路职工的肩膀。老职工看在眼里,想起当年那个连道尺都握不稳的新兵,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工长了。去年,修显涵带领团队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

  退班会结束时,墙上的挂钟指向12点。修显涵让工友们赶紧回家休息,自己却抱着数据本走进办公室,核对当天的7.069公里检查数据。“只有检查数据准确,才能保证线路维修精准。”这句话他每天都要念叨,像老木匠对待墨线那样较真。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工区管内的95公里正线、46组道岔连续三个季度刷新轨检车检查纪录,去年还捧回了段里的“先进班组”锦旗。

  夜幕降临时,修显涵又拿起轨温计走向站台。高温时段每小时监测轨温,这是他主动揽下的活儿。铁轨在夜色里泛着暗红,38°C的读数在仪表上跳动着。远处传来列车进站的鸣笛声,他站在信号灯下挺直脊背,像一棵扎根铁道边的松树。这个年轻的工长正用青春为每一趟列车标注着安全的坐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