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复兴征程上的璀璨“中国名片”

本站 厉姣

  从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到层峦叠嶂的西南群山,从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巷到风沙漫卷的西北戈壁,从冰封雪覆的东北冻土到碧波浩渺的滨海长廊,中国高铁以“中国速度”镌刻出新时代的复兴印记,向世界递出彰显智造实力与创新的闪亮名片。

  兰新高铁,穿越戈壁与“四大风区”,年均200多天需应对8级以上大风。建设者们运用路基挡风墙总长345公里、124 座桥梁配备的95公里挡风屏;还有那长达1.2公里宛如“地上隧道”的防风明洞,在防风工程保护下,列车仍然能以120公里的时速运行。兰新高铁的开通,不仅便利旅客出行,大幅缩短乌鲁木齐到兰州的时间,还释放了兰新铁路运能,助力中欧(中亚)班列通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哈大高铁,作为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高铁,它面临着极端气候的重重考验。冬季气温低至零下 37.3 摄氏度,土壤反复冻胀易致路基沉降变形,动车组还遭遇“冷凝水陷阱”。建设者以技术突破应对:用非冻胀填料与防冻护道筑牢路基,为动车组配备迷宫式过滤网等“全封闭铠甲”,并借助融雪融冰装置、智能监测设备保障运行;7套故障监测系统和36项防寒改造提升了动车组抗低温性能。我国形成高寒高铁成套技术,实现冬夏季时速300公里安全运行。一系列高寒高铁线路编织成网,融入全国高铁网,带动形成 2 小时经济圈,加速了沿线城市人才、技术、资源的流动,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福厦高铁,作为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沿线三座世界级跨海大桥,面临着海上风浪和侵蚀的双重考验。设计团队凭借无数次模拟试验,找到适应海上环境的钢混组合梁结构参数,安海湾跨海大桥更是采用耐腐蚀钢,填补国内钢种空白。一系列创新设计,让动车组无惧大风,即便在11级暴风下也能稳定运行。它综合应用智能传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桥轨一体化监测系统,如同“天眼”般实时守护高铁安全。自开通以来,累计发送旅客超2100万人次,不仅方便了民众出行,更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高铁,跨越艰难险阻,连接起祖国的山川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经济的腾飞。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高铁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