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载钢轨作证一盏孤灯照山河
在层峦叠翠的天桥沟森林景区与滑雪场的繁华背影之后,群山以最深邃的怀抱,拥抱着一个寂静的四等小站——天桥沟站。这里,没有如织的游人,唯有两条冰冷的钢轨切开山谷的岑寂,发出岁月悠长的回响。五十九岁的赵宏亮,便是在这被喧嚣遗忘的角落,以三十七载春秋为笔,饱蘸汗水与孤寂,在蜿蜒的钢轨上,一笔一划地镌刻着“坚守”二字那沉甸甸的分量。
褪戎装·铸铁骨 钢轨上的无声誓言
1988年,带着军旅生涯荣立的三等功勋章,赵宏亮褪下那身象征荣耀的橄榄绿,披上了朴实的铁路蓝。哨位化为站台,战场转为轨道,岗位更迭,身份转换,然而熔铸于骨血之中的军人魂魄——那份浸透骨髓的坚毅与沉甸甸的担当,却未曾有丝毫褪色。三十七载光阴,如站前那条奔腾不息的溪流,他辗转于管内十几个站点,足迹踏遍需要他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是急难险重的“前沿阵地”,哪里就有他主动请缨、义无反顾的身影。2022年3月,通灌线人员告急,五十六岁的赵宏亮没有丝毫迟暮的犹豫,作为首批响应的“老兵”,毅然决然地奔赴地图上那个最偏远的坐标——天桥沟站。宽甸县境内,离家八十公里蜿蜒山路,距最近村镇亦有十公里孤途。当不解的目光投向他,探询这近乎“自我放逐”的选择,他只是淡然一笑,话语朴实却力透千钧:“阵地总要有人守,这里,就是我的哨位。”迎接这位老兵的,并非凯旋的号角,而是一道全新的“设备关”:从熟悉的6502到陌生的CTC系统,仿佛一夜之间更换了手中的武器。为了尽快攻克难关,他不仅在车务段组织的培训中如饥似渴,更特意从职培科拷回模拟软件,带回那个同样需要他照料的家中。多少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只有电脑屏幕幽蓝的光晕,映照着他专注如磐石、布满岁月痕迹的侧脸。职培科助理工程师刘本涛目睹此景,由衷感叹:“老赵身上这股子钻劲儿和韧劲儿,真给全段职工树起了一面旗帜。”天桥沟站虽小如芥子,行车、调车、施工等业务却五脏俱全,样样不容闪失。从精准排列进路、严密联控司机,到顶风冒雪出场迎送列车;从一丝不苟核对运行计划,到在电话线两端与调度、司机等多方进行高效沟通协调,赵宏亮始终全神贯注,如履薄冰。每一个进出站时刻、每一道股道安排,都在他心中反复掂量、再三确认,将“安全”二字熔铸成钢铁般不可撼动的基石,确保万无一失,毫厘不差。
燃孤灯·守星火 风雨中的无声脊梁
时光流转至去年十月,通灌线运输量骤然飙升,每日办理列车从原先的十余列激增至近三十列,小小的天桥沟站运能瞬间绷紧至极限。连续一个多月的昼夜鏖战,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每个人肩头。超负荷运转下,赵宏亮心肌缺血的老毛病骤然加重,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隐痛。站长心疼这位并肩作战的老伙计,力劝他回家休养。然而,望着眼前人员捉襟见肘的困境,想到自己一旦离开,同事们便不得不承受两班倒的沉重压力,在那巨大工作量下艰难支撑,赵宏亮默默咽下了到嘴边的疲惫。他选择了咬紧牙关,将那份病痛深藏于心。悄然间,他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里,浓烈提神的茶水被苦涩浓郁的中药汤剂所替代。那升腾的热气,氤氲着他无声的坚持与对岗位的无限眷恋,他依然像一棵扎根站台的老松,岿然屹立在风雨飘摇的第一线。
立山河·铸丰碑 平凡处的大写担当
“把站区当自家院子拾掇,心里才敞亮。” 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是赵宏亮扎根心底的信条。当没有列车轰鸣驶过,站台归于短暂的宁静,你总能看见他拿起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着站区的每一寸地面,仿佛在拂拭心灵的尘埃。站内那一方小小的菜园,更是他倾注心血的“责任田”,翻土、播种、浇水,躬耕的身影是这寂寥山谷里最温暖的风景。车站远离尘嚣,日常采购几成奢望,食堂运转常遇掣肘。为此,赵宏亮每次上班前,总会细心询问车站所需,在家中便列好详尽的采购清单。沉甸甸的米面油盐,甚至那细碎的葱姜蒜,都被他精心分袋、称重,从八十公里外的家中一袋袋、一包包地带到这个“家”。站台边、菜园里、信号灯下,他用日复一日的躬身与细腻,将孤寂的站台擦拭得如同心灵的明镜,将平凡的职责浇灌成生命的绿洲。这份对“家”的呵护,早已超越了工作的范畴,升华为一种深沉的情感寄托。
“坚守不是口号,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 三十七载寒来暑往,一万三千多个日升月落,赵宏亮以精进不休的执着,以磐石不移的踏实,以铁肩担道的脊梁,无声地守护着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那身被风霜雨雪洗得泛白的铁路制服,便是他无声的勋章,无声诉说着一名共产党员在鲜红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在聚光灯永远遗忘的角落,在群山最深的褶皱里,他点燃了一盏属于自己的孤灯——它或许照不见都市的霓虹璀璨,却以其穿透漫长岁月、恒久不熄的光焰,将“担当”二字深深熔铸于冰冷的钢轨之上。这束光,比天桥沟任何绝美的风景都更撼动人心:它昭示着,平凡深处,自有山河巍巍;坚守无声,终将铸就永恒的岁月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