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打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中新网辽宁新闻7月17日电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沈阳工业大学紧扣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和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创新构建“一轴两轮、三类三能、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大数据驱动专业动态调整、以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实践能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跨越式提升。
对接需求,驱动专业布局优化
面向人才供需同步发展,建立以大数据建模预测为基础的“调停转增”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沈阳工业大学坚持“服务需求,特色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遵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苦练内功、打造一流”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大数据建模预测与用人单位调研,精准把握未来人才需求趋势与能力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优化布局、培养规模调整、知识体系构建的依据,实施“优布局、调结构、强特色”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工科为主,理文两翼,工理文医艺五个板块,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新材料、智能检测、绿色化工、数智管理(现代服务)六个优势特色专业群的“1256”整体发展新布局。近三年通过缩减招生名额、停招整改和撤销等形式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力度,增设工业智能、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3个新兴专业,同时对部分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铸魂强基,构建“一轴两轮”知识体系
以融合渗透为手段,构建思想引领、学科与执业基础并重的知识架构,形成“一轴两轮”知识体系。通过成立“四个自信”研究暨课程思政指导中心,依托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构成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尚品德素养为目标的知识“主轴”。结合科技与产业发展,以“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轮缘,形成“一轴”牵引“两轮”的“一轴两轮”的知识体系,实现思想引领与专业基础的深度融合。
精准分类,实施“三类三能”培养模式
以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为前提,建立“三类三能”培养体系,形成“分类协同”培养模式。基于区域人才需求大数据分析,学校创新地提出并实施研究应用型、创新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学校重点强化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创新能力、执业资格能力“三能”的实践训练。通过多方协同、分类施策的培养模式,精准对接社会多元需求。
融合创新,搭建“四融合”实践平台
以能力养成为目标,搭建“四融”实践创新平台,形成“多维”融合实践能力训练体系。为有效支撑“三类三能”培养模式,学校运用“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四共同”协同机制,搭建“教研学融合、校企融合、虚实融合、双创融合”的“四融合”实践创新平台,采用“角色体验式、项目训练式、虚拟沉浸式和全真操作式”的“四并举”训练方式,借助“通识教育-专业技能-创新实践”三环节联动,实现“多维度”融合的实践能力训练。
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攀新高
构建一流专业新布局。沈阳工业大学获国家级一流专业20个,辽宁省一流专业36个。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批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42个。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9个,获批辽宁省普通高校虚拟教研室5个。
课程改革成效显著。近五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省一流课程200门。共有20门优质慕课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9门课程实现慕课出海,5门课程入选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16门课程获批“拓金计划”示范课程,44门课程上线省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混合式一流课程95门。获批教育部东西部融合式教学首批试点高校。获评10部省级(本科)优秀教材。能源化学工程创新教材团队入选省级战略性创新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团队。
师资队伍全面升级。近五年汇聚国家级人才12人,10人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培育兴辽英才等省级人才百余人,引进青年博士教师、博士后300余人。新增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25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在各类教学大赛以及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98项,包括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特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4项,省级二等奖 28 项,省级三等奖47项。
教研成果显著。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近五年承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7项;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8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6项,辽宁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项。
人才培养赢口碑。第三方机构评价结果显示,2024年沈阳工业大学58个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平均达到7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100%。毕业生各项能力基本满足企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高度肯定。
沈阳工业大学“一轴两轮、三类三能、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该校将继续坚持特色发展,持续优化育人体系,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振兴中贡献更大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