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井下清淤战暑汛

本站 赵 川 刘乐乐 迟金海 闫东东

  盛夏的辽东地区,降雨和高温天气轮番上阵。

  “下井的时候注意脚下安全,最近蚊虫多,大家要做好防护。”近日,烈日炙烤着大地,在沈丹线145公里处,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工务段丹东桥隧车间凤城维修一工区职工要对平改立旁的泵井房进行清淤作业,工长罗军正在进行作业前的提示和分工,“一会儿我先下去,韩伟负责照明,剩下的人配合完成淤泥的吊装和倾倒。”

  泵井内清污是该工区每年进入汛期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沈丹线依山而建,所经之处多为丘陵地形。到了雨季,平交道口的下穿桥洞容易积水,需要用水泵将积水抽进泵井房再经由排水沟排出,确保桥洞安全通畅。倘若淤泥和杂物过多,泵井便不能正常作业,影响汛期行车安全。

  “嗡嗡嗡……”随着低沉的泵井电机工作声响起,泵房里的水位快速下降。“可以下去了。”桥隧工韩伟举着照明灯,在确认好井下情况后,抬手切断泵房电源,向门口大声喊道。

  站在门口的罗军已经换好涉水裤,小心地跨过围栏,牢牢抓住嵌在泵房一侧的扶梯,一步步向井底走下去。

  “刘达,可以把铁锹和桶吊下来了。”到达井底的罗军冲着泵房上面的工友喊道。泵井房底部满是淤泥和积水,他艰难地走到泵井的入水口处,用铁锹清理堆积过滤网上的淤泥和杂物。

  泵房的面积很小,只能容纳负责照明的韩伟,负责吊装工作的刘达、吕振鹏和高洪铁都需要在泵房外顶着烈日作业。井下是阴冷刺骨的积水,泵房外是火辣辣的日头,完成一次清淤作业,职工要面临的是“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沉着呢,悠着点。”在井底清淤的罗军已经装满了大半桶的淤泥,他招呼着井上的工友们将桶拉上去。凉气从脚底穿过厚厚的隔水皮裤,让罗军不禁打了个寒战。齐腿深的淤泥紧紧“咬”住罗军的双腿,每挪动一步都需要调动全身的肌肉。

  “慢点慢点!”双手使劲儿拽着牵引绳的桥隧工刘达,与身后的两位工友默契配合,将沉甸甸的桶拉出井口。他小心翼翼地解开挂钩,抬着铁桶将淤泥倒在附近的空地上,又迅速折返回来,把桶送回井下。

  “工长,我下去换你吧。”不一会儿,换好涉水裤的刘达主动请缨,“底下寒气重,再待一会儿腿都僵得不会打弯了。”

  几名职工轮换着下井,经过5个小时的作业,大家清理了近百桶淤泥和杂物,完成了当天的清淤工作。

  像这样的泵井,罗军所在的班组要在汛期前和汛期中清理9个。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他们需要清理近10立方米的淤泥和杂物,而这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刚休息一会儿,罗军就和工友们匆匆赶往下一个作业地点,从潮湿的深井转战到烈日下的轨道旁。大家的后脖颈晒得发红,汗水浸湿了橙红色的工装。

  不远处群山环绕。列车伴随着风笛声由远及近,罗军和工友们退到安全区域,笔直地站立等候。

  “看到列车安全通过,我觉得我们流的每一滴汗都是值得的。”罗军自豪地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