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追光者”——延吉工务段探伤车间图们探伤工区工长丁峰
始终以党员的正直锐气、退役军人的刚毅果敢坚守岗位,是丁峰从事钢轨探伤工作 15 年来的工作作风。他秉持“毫米之间见生命”的严谨态度,独创“三步探伤法”,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钢轨探伤 2.4万公里,在钢轨“问诊”路上成为了钢轨探伤领域的“硬核”骨干,带领工区创下多项安全生产纪录,用钻研与热爱书写着对铁路安全运输的执着守护。
钢轨纹路里的青春密码
2010 年,21 岁的丁峰脱下军装换上铁路制服,从“国防绿”到“荧光黄”,身份变了,但退役军人的刚毅和党员的赤诚没变。工作的第一天,丁峰接过师傅递来的《钢轨探伤图谱》,扉页上“毫米之间见生命”七个字像烙铁般烫在他心上。“钢轨探伤工作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任何一点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咱们手里握的是千万人的性命。”师傅的话让他想起入党誓词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承诺——和平年代的战场,就在每一寸钢轨的纹路里。那阵子,他把铺盖搬进工区值班室,窗外的路灯成了他的“夜读伙伴”。《钢轨探伤工》《作业指导书》被翻得卷了边,笔记上密密麻麻记着各种钢轨伤损类型、超声波反射原理、波形分析要领,连页边空白处都画满了波形草图。白天跟着师傅在钢轨上“实战”,晚上则是反复琢磨每一个波形变化,笔记本上记录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了他心中的“定海神针”。随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丁峰渐渐从迷茫执行的新兵,成为了初出茅庐的“小诸葛”,车间技能竞赛上,这个曾连探头都握不稳的新兵,凭着过硬的表现惊艳全场。从“跟着干”到“领着干”,丁峰用三年时间完成蜕变,成了工区里最年轻的“技术能手”。
毫厘之间秉持执着坚守
“太好了,终于找到了。”丁峰高兴的自言自语道。2015年寒冬,丁峰在回放图佳线130公里300米至550米钢轨探伤数据时发现一段异常波形,为了弄清这段异常波形,与工区工长申请次日“点外”作业再到该地点进行检查。他顶着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手被冻的麻木,但手里的探头始终稳如磐石,探头像手术刀般划过轨面,寒风灌进衣领,冻得他直打颤,靠着坚强的毅力,利用小仪器在钢轨头内侧发现2毫米的隐性裂纹,这个藏在钢轨内侧的“隐形病灶”被他精准揪出。通过这次经历,他总结出了聚睛看波形变化、仔细听报警声响、反复推演伤损轨迹“三步探伤法”。担任班长后,新职探伤工小王漏检一处钢轨擦伤,丁峰当即拉着大家在现场举办“流动课堂”,要求职工记录探伤数据时做到精确有序,分析波形必须标注出至少3个人的判别依据,仪器必须按时检修、校准误差。在他的带动下,工区连续5年保持零漏检,成为全段学习的标杆。
党微指引钢轨探伤之路
成为工长那天,作为党员的丁峰在仪器箱上贴了块“标准高一级,责任重一分”的党员承诺牌。2023 年冬季,为攻克严寒天气探头耦合难题,他带着8名党员组成“攻坚小队”,在雪地里连续模拟作业20天。手冻得握不住笔,就用手机录音记参数;睫毛结了冰碴,就呵口热气擦一擦眼镜再测。最终,387组数据凝成的“低温耦合操作指南”,让冬季探伤效率提升40%,赢得了段和车间的高度认可。年轻职工们说:“丁工长的课比武侠小说还精彩,每次都有新绝招,还把晦涩的专业术语编成‘核伤波形像竹笋,横向裂纹似闪电’的顺口溜,便于大家记忆,跟着他干活,我们成长很快。”早点名、晚退班中,他都会把工作任务要提前准备的设备、天气、午饭怎么解决、走哪条路又快又安全等事项事无巨细的告知工友,工友心里总是暖呼呼的。
十五载春秋,他的探伤仪里存着特殊“相册”,春有山花映轨面,夏有汗珠坠道砟,秋有霜花结探头,冬有雪粒钻衣领。这些画面里,藏着他对“安全”二字最执着的注解,始终坚信:“心比裂纹细,才能让钢轨更安全。”只要钢轨在延伸,钢轨探伤路就没有终点。晨光里,他又一次扛起探伤仪,荧光黄的身影与朝阳相融,像一束追光,照亮着钢轨延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