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突破、超越与重塑: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研究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7月14日 17:24

   周婧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辽宁研究基地专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应结合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与“势”,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

  直面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挑战

  西方话语屏障壁垒依然存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受到西方话语语境的影响,导致我国政党制度话语声音总体微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和屈辱及艰难的政治探索对民族心理构成干扰,容易造成国内一些民众对我国叙事话语的误解。

  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话语阐释力有待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滞后于实践,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称。政策性宣讲多,规范性的研究较少,在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理论上缺少对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话语解释力。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的效果需进一步彰显。一方面,国内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宣传往往局限于统一战线范围内,传播主体往往以官方宣传为主,缺乏其他主体力量的有效配合。另一方面,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导致制度的国际影响力还存在缺位现象。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阻碍世界客观了解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紧抓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机遇

  把握时代机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提供中国方案正当其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世界看到了两种政党制度的优劣,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在发展中共识减弱、政党极化明显。反观,中国以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向世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充分把握世界政治格局“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为世界政党制度话语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将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顺应历史契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恰逢其时。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和民主模式因忽视政治体制中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问题逐渐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衰退的“瓶颈”,阻碍了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中国之治”呈现“规范有序、生动活泼”的局面越发引起国内外对中国政治稳定的思考和关注。将实践优势进行理论升华并实现从“做好”到“讲好”的更迭,是制度优势转化难得的历史机遇。

  紧抓研究时机,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助推话语体系研究大有可为。随着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识越发深广,国家层面逐步加大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研究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发挥。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探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建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探索助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的新进路

  激发话语自觉,以多视角解构阐释增强话语引导力。要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多范式理论创新以增强话语供给。把握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特殊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为我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学术支撑。要加强多主体共同参与话语表达,注重提炼以利于在国际上具有广泛认同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理化核心概念准确反映和表达实践,获得国内外认同感。

  坚定话语自信,以中国式话语增强民众话语认同向心力。要以“守正创新”作为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结合富含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要素描绘多党合作的全面实践图景,提高话语说服力和向心力。要以“人民至上”明确话语体系的立场目标。以符合人民群众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术语和话语表达缓解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抽象性与人们的理解认同性的矛盾,使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更具感召力。要以“历史文化”彰显话语体系的本土特色。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优势,深化地域文化研究和活化利用,彰显制度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要以“生动易懂”赢得话语体系的表达认同。运用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形象比喻,巧用俗文俚语,活用诗文经典等方式表述政治道理。“分类施策”地结合国际受众的特点及不同接受程度,实现本土回归与国际接轨的双重目标。

  追求话语自强,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世界意义的彰显寻求国际认同力。要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丰富和拓展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动实践,展现制度的勃勃生机,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赓续提供现实依据和动力源泉。要讲好多党合作“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风雨同舟的故事、与世界政党共谋发展的故事,以感人的事实、鲜活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传递道理和精神。要提升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介。结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的事例做好宣传示范,严防西方势力对中国舆论阵地的渗透。用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相结合的传播载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话语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