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工程学子赴藏实践:在雪域边关书写青春答卷
中新网辽宁新闻7月12日电 七月,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洛扎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雪域同心”实践团的师生们跨越4000多公里,将青春的脚步印在海拔3800米的雪域边关。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修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关于信仰、责任与民族团结的深刻对话。

一块牌匾,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民族团结就像齿轮机构一样,让不同民族的智慧精准咬合、共同转动。”实践团成员徐玉宣在签约仪式上的发言,道出了此行的核心意义。7月8日,实践团与洛扎县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汉藏双语牌匾成为两地合作的见证。洛扎县委副书记、县长付成聪——辽工程98级校友,动情地说:“洛扎的发展盼着你们常来‘出诊’。”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如今这座边境小城正从传统农牧业迈向生态旅游与数字乡村建设,而这急需青年的创新思维。在藏药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记满了“农机改良”“特色产品电商”等课题。他们用脚步丈量边疆,用思考回应需求。

追寻红色足迹,读懂赤子忠心
洛扎县烈士陵园的松柏挺拔如剑。1962年,12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战士为守护国土壮烈牺牲在这里。“青春的模样有很多种,他们的样子刻进了我的心里!”成员高德权在备忘录中写道。
在拉郊乡边境线,实践团跟随“全国最美公务员”坚增罗布进山巡逻。虽然山风凛冽,紫外线灼人,但这里的战士们每天都要往返四趟,只为界碑上“中国”二字的红漆永不褪色。当成员孙庆蕾、崔殿绥亲手升起国旗,雪山之巅的鲜红让所有人肃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丢。”

课堂内外,缤纷绽放民族之花
生格乡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笑声如清泉流淌。实践团成员教他们手绘石榴籽背包、剪“民族团结”窗花,机械学子用齿轮实验展示科学魅力。当孩子们举起作品,一幅小小的“中国地图”在高原绽放。
在藏族老党员扎西大叔家,酥油茶氤氲着温情。“现在新房多了,路好走了,这是共产党的恩情!”扎西大叔说。成员陈善靖拿着扎西大叔40多年的党员证感慨:“信仰的海拔,比这里的山峰还要高。”
离别时,实践团的背包里多了洁白的哈达、戍边巡逻日志、汉藏签名的旗帜,这些成为最珍贵的“实践报告”。这场青春与边疆的对话,让青年学子们懂得:家国安宁的背后,是无数人用青春守护的信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