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的坚守 守护每程回家路
日前,我国多地迎来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大暴雨。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加强隐患排查、备足防洪物资、及时转移群众,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中,铁路部门从高科技监测到基层站点应急准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展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担当。
科技赋能,织密防汛“监测网”。在沈铁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的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卫星云图、雷达数据和雨量监测信息,构成了严密的防洪预警体系。国铁沈阳局整合辽吉蒙“两省一区”4500余个雨量站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让防汛决策更加精准高效。这种“科技+责任”的防汛模式,不仅提升了应急响应的速度,也让防灾减灾更加科学化、智能化。防汛工作,防在“预”,胜在“早”。过去,防汛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如今,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让雨情水情可监测、可预警、可调度。铁路部门通过科技手段,将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御,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雨绸缪,打好防汛“主动仗”。在沈铁锦州车务段杨树湾站,沙袋、绳索、发电机等防洪物资整齐码放,站长宋玉伟仔细清点备品,确保应急物资随时可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车站还新增了折叠床等生活物资,以备周边群众避险之需。这一细节,折射出铁路部门“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防汛理念。防汛救灾,物资储备是基础,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把工作做在前头。
责任在肩,筑牢防汛“生命线”。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防汛抗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无论是高铁线路的安全运行,还是普速铁路的防洪排涝,任何一处隐患都可能影响整体运输安全。因此,必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从指挥中心的实时监控,到基层站段的物资准备,再到一线职工的24小时值守,防汛工作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松懈。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暴雨天气中依然能够平安出行。
防汛救灾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对责任与能力的考验。铁路部门以科技为支撑、以预防为重点、以责任为保障,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堤坝”。这背后,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更是对“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