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非壮举,守规方为真担当

本站 杨轩宇

  近日,K1373次列车因突发事故滞留三小时,一乘客“挥锤破窗”的行为被部分网民奉为“英雄之举”,甚至有人以“紧急避险”为其开脱。然而,盲目美化砸窗之举,实则既是对公共秩序的轻视,也是对铁路安全防线的无情破坏。

  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机车换挂、旅客安置、故障排查等工作有序展开,最大程度确保了数百名旅客的生命安全。在高温闷热环境中,工作人员汗透衣衫仍坚守岗位,为老幼旅客发放矿泉水,竭力维持车厢秩序。不开门窗的处置决定,正是基于列车未靠站台、旅客擅自下车可能引发坠落或碰撞事故的安全考量。安全红线不容践踏,列车乘务员与乘警严守制度的克制,体现的是对生命更深沉的敬畏。

  砸窗者看似“解一时之困”,实则埋下多重隐患。车窗碎裂瞬间,飞溅的玻璃碎片极易划伤周围旅客;一旦破窗形成示范效应,可能引发人群效仿跳窗,后果不堪设想。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若被舆论纵容,将助长“以维权之名行破坏之实”的歪风,侵蚀社会规则的根基。警方最终对砸窗者批评教育而未拘留,已是充分体谅其焦灼心境后的柔性执法,但绝不意味着该行为值得效仿。

  在乘客破窗后,一名列车乘务员身上工作服被汗水浸湿,双手护住窗口,防止旅客靠近被划伤。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两年前,k396次列车受暴雨影响滞留途中,列车员冒险领回物资哽咽安抚乘客的场景。当前正值暑运高峰,全国铁路系统严阵以待,国铁沈阳局利用卫星云图、雷达图等科学手段,监测4500余台地方雨量站数据的实时共享。在汉口站服务台免费提供藿香正气水、仁丹等防暑药品,皆是为旅客筑牢安全屏障。倘若“砸窗有理”论调蔓延,将严重干扰铁路部门对应急预案的执行定力——当人人认可凌驾于规则之上,列车这一精密运行的公共空间,又何以承载千万旅客的平安托付?

  铁路部门已就事故致歉并承诺优化服务,这是对民意的诚恳回应。但安全与舒适的天平需要我们理性衡量——规则的刚性,恰是为了守护更广阔的生命权益。与其追捧砸窗的莽勇,不如共同重塑对秩序的敬畏。唯有人人恪守规则,方能让每一扇车窗映照出文明与安全同行的光芒。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