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前行 守护钢铁动脉的安全脉搏
走进本溪车务段安全指挥中心,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如同“鹰眼”,无声俯瞰着871公里运营线上的数十个车站。沈丹、本桓、通灌……每一个站场的动态尽收眼底。这里是整个车务段跳动的“心脏”,分秒之间,百余趟列车穿梭、千余车辆调动、万千旅客往来,交织着钢铁巨龙的奔涌与细微风险的暗流。而指挥这庞大而精密系统安全运行的“中枢神经”,正是中心主任姜海玉。协调组织、盯控关键、应急处突、远程指导——他的每一个指令,都关乎着千里铁道线的安全与畅通。
“调度指挥中心就像人的大脑,每一次指挥都关乎列车的安全和运输的畅通。在这里,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丝一毫的失误,都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姜海玉的话语,字字千钧,浸透着对职责的无限敬畏与沉甸甸的责任。
擎旗铸魂:筑牢安全指挥的“桥头堡”
2023年3月,安全指挥中心在百端待举中组建。姜海玉临危受命,扛起支部书记、主任的双重重担。面对人员短缺、制度空白、设备不足的困境,他深知,这个“大脑”必须迅速高效运转起来。方向在哪?大局如何?落实靠谁?他心中如明镜。
“抓基础、盯关键、攻难点、补短板、重创新、促发展”——这不仅是他的工作方针,更是冲锋的号角。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支部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明确,《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应运而生。组织生活会上,他带头剖析,虚心纳谏;日常管理中,他紧盯安全重点与天气变化,精准部署;面对装卸车取送、配空难题,他提前预警,重点提示。全员培训、应急演练,成为常态,团队的筋骨在实战中日益强健。
他凭着一股严肃认真、勤恳务实的心气,一股带头在先、冲锋在前的拼劲,一股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闯劲,硬是在短时间内将指挥中心打磨成形。这支年轻的队伍迅速进入角色,在安全生产的风浪中,牢牢筑起了一座不可替代的“桥头堡”。
运筹帷幄:锻造应急处突的“定盘星”
指挥中心的效能,是应对风险挑战、守护运输成果的生命线。姜海玉深知,预案必须完善,流程必须精准,反应必须迅捷。面对突发状况,他从不囿于成规,更不浅尝辄止,追求的是“破茧成蝶”般的突破与升华。
2023年8月21日17时06分,暴雨如注。工务部门紧急报告:金家堡至寒岭区间水漫路肩,限速45km/h!千钧一发之际,车站值班员未能第一时间呼叫正在区间运行的51559次列车司机,而是询问工务列车是否已过险区。险情!姜海玉的神经瞬间绷紧,果断介入,远程纠正指令,一场可能的严重后果在电光火石间被化解。这惊心动魄的几秒钟,正是对他指挥能力最严峻的日常考验。按图行车、调车作业、施工盯控、设备故障……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暗藏危机。
作为指挥中枢的“定盘星”,他不断强化专业指导,完善管理制度,构建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在他的推动下,指挥中心凝聚起强大合力,成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最坚实的后盾。
匠心精耕:当好运输提效的“挖潜人”
安全是基石,效率是生命。姜海玉始终将“保安全畅通、促运输高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运输生产的宏大棋局中,他胸怀全局,主动担当“牵头人”角色。
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调度命令和车流计划上。“精打细算”是他的工作哲学:提前掌握车流分布,预判作业时长;协调调度所优化调车机作业,避免交叉干扰;提前介入计划编制,严审车站作业方案。他带领团队摸索出“快解快编、快取快送”的高效模式,让钢铁巨龙在安全轨道上跑得更快、更稳。
每日的交班会,是他雷打不动的“复盘时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将提质增效的压力与动力传导至末梢。他打破壁垒,创新提出“统筹摆布,全段联动”的工作法,推动技术站与中间站作业深度协同。从装车源头入手,他动态协调方向、地点、货位和时间,力推合组直达,让运力潜能充分释放。
数字无言,却最有说服力:2024年,他火眼金睛发现并解决81项问题;中转时间压缩至4.0小时,较计划节省0.2小时(相当于为每趟列车抢回宝贵的12分钟);精准组织本溪、北台等大点装卸,多次赢得集团公司调度命令嘉奖,全年为车务段创效16.2万元,指挥中心获专项奖励6.11万元。他创新的工作法,更赢得了集团公司运输部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