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从通化老站到新站,看铁路变迁的变与不变

本站 刘杰

  6月30日,随着K7522次列车缓缓驶离通化站,这座服务了88年的老站正式谢幕。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新通化站拔地而起,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这一老一新的交替,不仅是一个车站的更迭,更是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缩影。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中,我们既看到了铁路建设的日新月异,也能触摸到那份始终如一的铁路情怀与服务温度。

  速度之变,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老通化站始建于1936年,那个年代蒸汽机车冒着白烟缓缓进站的场景,已成为老一辈人记忆中的画面。而即将开通的沈白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北京、沈阳至长白山最短旅行时间将分别压缩至4小时14分和1小时40分左右,较现在分别压缩2小时左右。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如同一条条银线,将城市与乡村、山川与平原紧密缝合,让“说走就走”不再是奢望。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中国铁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路程,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无数铁路人的智慧与汗水。

  规模之变,彰显了中国铁路的综合实力。新站建筑总面积近3万平,候车室可同时容纳1500人,6站台14条线路的配置,这些数字背后是服务理念的全面升级。老车站的拥挤、排队、等候成为了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的票务系统、人性化的候车环境。从“一票难求”到“指尖购票”,从“拥挤嘈杂”到“舒适便捷”,中国铁路用硬件升级和软件优化,兑现了“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承诺。

  服务之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8年来,铁路服务始终与时俱进,但为民服务的本质从未改变。老通化站站台上那些依依惜别的场景,候车室里那些期盼团圆的眼眸,都将在新站继续上演。铁路不仅运送旅客,更承载着情感与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满足基本出行到提供个性化服务,铁路始终与人民需求同向而行。

  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始终未改。老通化站的站房虽已退役,但它的记忆已融入城市血脉。老通化站站台上那些依依惜别的身影,候车室里那些期盼团圆的眼眸,新通化站将继续见证这些人间烟火。铁路不仅运送旅客,更承载着情感与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从“小推车”叫卖到“高铁外卖”,从彻夜排队到手机购票,变化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让旅客“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的承诺。

  从老站到新站,钢轨延伸的方向始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通化站的退休不是终点,它的故事将化作城市记忆,它的精神将在新站延续。未来,当人们回望这场变迁时,他们会发现:老站的记忆从未消失,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守护着人们的旅途,见证着“流动中国”的崭新篇章。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