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通化站“变身”:民生温度与时代记忆的交融
6月30日,随着最后一趟旅客列车驶离通化站,这座有着88年历史的火车站完成使命,功成退役。老通化站光荣谢幕,这一“新老交替”,不仅是交通设施的更迭,更是中国铁路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背后蕴藏着满满的民生温度与深厚的时代记忆。
新建通化站是铁路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从规模上看,6站台14条线路、候车室容纳1500人的体量,远超老站,运输能力大幅提升。而在这些硬指标之外,人性化的细节才是其最大亮点。智能检票闸机与无感刷脸进站,减少旅客排队等待时间;充足的座椅、随处可见的充电设施,满足现代人的出行习惯;母婴室、无障碍通道的设置,给予特殊群体贴心关怀。高铁与普速列车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不同出行需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看到铁路服务不局限于满足基本出行,而是向着“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方向大步迈进。
老通化站的“退役”,则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感。车站,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它是游子归乡时望见的第一盏灯,是离乡人告别时的最后身影。老通化站历经岁月,见证了通化市的发展与变迁,每一条铁轨、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无数人的记忆。在它告别历史舞台之际,人们用拍照留念、深情回望等方式,表达对它的不舍与敬意。这种“热度”,体现出人们对历史的珍视,也表明铁路发展并非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让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
从宏观视角看,新通化站在内的沈佳高铁沈白段10座车站的建设开通,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30公里的线路,穿越山川河谷,桥隧比高达77%,这背后是无数建设者攻坚克难的奋斗成果,更是中国基建实力的硬核展现。而北京、沈阳至长白山运行时间的大幅压缩,让人们可以便捷的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中国铁路,让发展成果直接惠及民生。
新站上岗有温度,老站退休有热度。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通化两座火车站的新老交替,似在无声的告诉人们,发展,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进步,也不是单纯追求效率,而是要将人文关怀更高效的融入服务。无论是新站的便民设施,还是老站的温情回忆,都始终贯穿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
当新站以温暖的服务迎接旅客,老站带着温馨的记忆优雅退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站的建成和高铁的接入,更是中国铁路发展理念的不断成熟;让铁路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纽带,是当代最可贵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