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暑夜里的“高铁精调师”

本站 刘博 谢再宇

  6月25日凌晨,暑气裹挟着白昼的余热在空气中弥漫。朝阳高铁综合维修车间管内的433公里493米作业门前,作业负责人班长程小益带领10余名精调作业人员整装待发。

  “今天作业项目是线路精调,轨距、水平一定要调整好,要严格落实标准……”程小益利用作业前的间隙大声的叮嘱道,沙哑的声音里带着连日奋战的疲惫,却字字铿锵。

  为了提升旅客乘车舒适度,打造京沈高铁安全标准示范线,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提前研判,分区段、分时段对京沈高铁管内线岔几何尺寸、结合部病害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0时30分,随着天窗作业命令下达,作业人员们背着轨检仪、扳手、道尺等 “武器”,大步迈向 “战场”,紧张有序的线路精调作业正式展开。

  作业现场,作业人员们按照各自分工紧张有序的忙碌着,有的相互配合更换垫板,有的用电动扳手紧固螺栓……尽管日复一日的作业项目单调、枯燥,但大家仍一丝不苟。

  “1毫米都不能差,高铁轨道平顺性每偏差1毫米,都可能引发列车晃动、设备损耗甚至安全隐患。”程小益刚拿着电子道尺精细测量,满头是汗。在程小益的带领下,精调一米,达标一米,安全一米成为了所有作业人员心中的信条。他们一丝不苟地调整着轨道的每一个细节,每完成一段轨道调整,都会仔细检查,确保每一段线路都达到毫米级精度。

  夜幕下的闷热凝成实体,黏腻的触感爬上脖颈、渗入衣襟,汗水顺着作业人员的额头不断涌出,如同决堤的小流,眨眼间便模糊了他们的双眼。有人抬手随意一抹,在脸上留下一道灰黑的汗渍,又立刻投入到作业中;有人脖颈间挂着的毛巾早已湿透,沉甸甸地贴着皮肤,却腾不出手去拧干,他们的作业服被汗水浸透又风干,留下一片片白色的盐渍。

  经过近4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作业人员克服高温带来的重重困难,终于圆满完成精调任务,线路各项参数均达到优良标准,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

  “线路精调作业完成,人员机具已撤出线路。”4时10分,天渐渐有些微亮,天窗作业结束。

  当天,程小益和工友们共完成2.6公里的线路精调。在返程的路上,伴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许多旅客已经登乘列车踏上了自己的旅途,而程小益和工友们却在天光大亮时沉沉睡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