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漫评:二十五载护学路 钢轨书写援疆情

日前,载着138名新疆高中班师生的G8047次列车,从大连北站再次启程。自2000年辽宁实施援疆教育项目起,国铁沈阳局便开启了25年的护学长跑——从最初普通列车的人工售票窗口、绿色通道,到如今高铁时代电子客票系统、全程引导帮扶,运输工具迭代、服务细节升级,唯“守护新疆学子求学路”的承诺从未动摇,以25载不变坚守,筑牢连接内地与边疆的同心桥。
从人工帮扶到智能服务,实现站车服务的迭代升级。25年前,铁路工作人员靠人工登记、手写票据,为新疆学子开辟“绿色通道”;如今,电子客票系统、智能引导标识全面上线,大连北站的“学生售票专口”,能自动识别新疆学子身份信息,同步关联“绿色通道”权限。列车上,乘务员不再单纯凭经验找需求,智能巡检设备可监测车厢温度、行李状态,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为携带民族乐器的学子预留宽敞置物区。技术手段持续迭代,不变的是铁路部门对学子需求“想在前、做在前”的服务温度,让25年护学服务随时代进阶、贴合需求。
从流程保障到文化共情,体现民族关怀的深度融入。铁路部门的护学服务,早已超越简单行程保障。列车餐车会依据新疆学子饮食习惯,备好馕饼、特色小菜;车厢广播在汉语、英语之外,增加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温馨提示。25年里,从最初“保障平安抵达”的基础目标,延伸到“尊重文化习俗”的情感共鸣——乘务员主动学习民族礼仪,车站候车区设置民族文化宣传角,把一趟趟列车变成“流动的文化交流站”。这些细微处的文化共情,是铁路部门对“促进民族团结”使命的深刻践行,让护学路不仅是地理归途,更是民族情感交融纽带。
从单次护航到长效机制,体现铁路担当的持续坚守。25载护学,铁路部门靠的不是零散举措,而是一套长效机制。从与援疆学校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提前掌握学子出行时间、人数,到铁路内部“跨部门协同响应”,售票、安检、乘务无缝衔接;从每年定期培训“护学专项服务团队”,到将新疆学子护学经验,反哺到其他特殊群体服务之中,是铁路干部职工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把“护学”从一项任务,沉淀为融入企业基因的一份责任。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这份坚守如铁轨般坚实,生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持久担当。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当百年前的戍边浩歌与今日钢轨上的列车轰鸣交响,铁路部门以25年护学坚守,在天山与渤海之间描绘新时代的“同心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