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铁轨串起银发旅途服务温暖夕阳时光
当“夕阳红”邂逅绿皮车,一趟趟穿行山水的银发旅游专列,正成为老年群体探索世界的温暖载体。从长白山雪国到海南椰林,从巴蜀风光到草原牧歌,铁路部门以铁轨为笔,以服务为墨,在满足银发族出游期待的同时,悄然勾勒出民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图景。数据显示,自2023年5月开行首趟至今,沈阳铁路部门已累计开行银发旅游列车350余列,运输旅客11万人次。
慢节奏旅程里的民生温度,让晚年出行有了“适老刻度”。老年人出游,最怕“赶鸭子式”行程。沈阳铁路部门将“慢节奏”融入线路设计,白天停靠深度游,夜晚行车养精蓄锐,这种“车随人走”的灵活安排,如同定制的“时间滤镜”,既免去舟车劳顿,又让风景从容展开。无论是长白山专列上的起卧扶手、阿尔山号上的防滑踏面,还是餐车里的低盐餐食,这些细节处的关怀,无声诉说着铁路服务正从保障“走得了”,迈向助力“走得好”。当老人坐着火车实现跨国心愿,在行进的车厢享用到暖胃舒心的软烂餐食,铁轨延伸的何止地理距离,更是晚年幸福的延展半径。
车轮滚动中的经济涟漪,为沿线发展注入“流动活力”。一列列银发专列,宛如流动纽带,串联起城乡资源。在东北,“雪国列车”为长白山的冰雪经济焕发活力,周边民宿、滑雪场人气攀升;在西部,新疆之旅将敦煌莫高窟等景点珠联,带旺当地特产销售与文旅消费。团体票价优惠、景区消费折扣,在让利于民的同时,形成了“火车引客流,消费助地方”的良性循环。这种以流动带动发展的活力,源于对需求的精准把握,将银发族的“诗与远方”自然地融入沿线,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切实收益。当旅游专列成为乡村发展的展示窗口,铁轨便化作连通城市活力与县域经济的畅通脉络。
车厢空间里的文化共鸣,让旅途成为“精神加油站”。
红歌联唱、养生讲堂、书法展示、民俗体验……银发专列的车厢,已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流动的文化客厅。列车员讲解风土人情,饱含铁路记忆的文创产品,甚至一场温馨的车厢生日会,都在传递旅途的温度。这样融入文化体验的设计,契合了老年人追求精神富足的内心——他们渴望的不止是看风景,更是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滋养。老人们在“移动课堂”重拾兴趣,圆梦异国的旅客感慨万千,铁路部门正实践着一个更具温度的使命:让每一段晚年出行,都成为润泽心灵的丰盈旅程。
铁轨无声,丈量着民生的厚度;服务无形,传递着发展的温度。从细致入微的适老设施,到惠民富农的经济实效,再到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银发旅游专列的每一次启程,都是沈阳铁路部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生动写照。越来越多老年人乘着列车饱览河山,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群体的出行选择,更是社会对“夕阳红”的温情观照——愿每一段晚晴时光,都能在车轮轻唱的旅途中,浸润从容,遍览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