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列车慢游渐成时尚 钢轨经济持续发力
鲜花簇拥的车厢内,“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上的集体生日会洋溢着欢声笑语;椰影摇曳的海南专列中,旅客在智能设备前定格美好瞬间……今年全国铁路已开行600余列旅游列车,同比增长超20%。这些特色专列正以创新姿态重塑旅行体验,悄然成为撬动文旅消费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创新重构消费场景,为文旅消费注入品质内核。“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将车厢改造为酒店式空间,从USB与插头双模式充电接口到“干湿分离”卫浴,从防滑地毯铺设到一键呼叫装置,每个细节都在突破传统交通服务边界。沈阳铁路部门开行的新疆专列同样以适老化服务为亮点,从候车室加宽通道、带扶手卫生间的改造,到列车上定制健康餐食、专业医护团队24小时值守,全方位保障老年旅客的出行安全与舒适。这种从运输载体向品质生活空间的转变,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对舒适出行的需求,更创造出“行中即享”的新型消费场景。旅客在旅途中既能享受便捷服务,又能参与非遗体验活动,使得出行本身成为一种可消费的体验产品。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文旅消费的时空限制,让消费场景从目的地延伸至旅途全程,有效激发了服务消费的新潜力 。
文旅产品加持文化元素,为文旅产业升级提供持久动力。无论是“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上的豫剧表演、捏面人非遗体验,还是“赏花之旅·一路花香”列车中以云南花卉为主题的沉浸式空间,亦或是沈阳铁路部门开行的新疆专列将东北与新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车厢装饰,特色专列都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行体验。当旅客在新疆专列上欣赏天山天池的静谧风光,或是在阿尔山专列参与“歌游内蒙古·悦动阿尔山”活动时,地域文化与自然风光在旅途中交织碰撞。这种“铁路+文化”的融合模式,让旅客在移动过程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使旅行从单纯的空间位移升华为文化浸润之旅。文化的注入不仅提升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更赋予其独特的品牌辨识度,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产品,特色专列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
资源串联激活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三乐旅游铁路的“凤舞九天”主题列车串联起天涯海角、南山等三亚核心景点,阿尔山旅游专列整合北疆精华风光,新疆专列则串联起天山天池、国际大巴扎等西北特色景观,通过科学规划线路,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成网。这些专列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旅游方案,更带动了沿线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以沈阳铁路部门开行的新疆专列为例,其开行后显著提升了旅游旺季当地酒店、餐厅、景区的客流量。当列车停靠站点,旅客的吃住行游购娱需求被充分激活,形成以铁路为纽带的文旅消费生态圈。这种产业联动效应,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内循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从温馨的旅途服务到深厚的文化体验,再到全链条的产业激活,特色旅游专列正以多元创新释放强大的经济效能。当载满茶香的普洱号穿梭于西南雨林,非遗主题列车让古老技艺在车厢内活态传承,冰雪专列带动北方小城客流激增,“列车研学”“移动摄影展”等悄然成为新业态,这些满载着时代温度的慢游列车,不仅串联起锦绣山河的诗意画卷,更以流动的风景线激活区域发展潜能,让“钢轨经济”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中,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