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大郑线上的“红色堡垒”
—— 记阜新工务段孙家线路工区
在大郑线 121 公里处,有这样一群铁路人,他们以 “道钉” 自喻,将根深深扎进铁道线,用 62 年无安全事故的纪录,诠释着基层党组织的硬核担当。阜新工务段孙家线路工区,这个由 18 名职工组成的基层堡垒,用 “一心扑在线路上、一丝不苟严要求、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的孙家精神,让党旗在千里铁道线上猎猎作响。
红色堡垒:在攻坚一线树起 “硬标杆”
走进孙家线路工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面 “大郑线上好工区” 的金字锦旗,它见证着这个铁路老典型的奋斗历程。作为全路闻名的老工区,他们始终把 “守护线路安全” 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面对大郑线日均 120 余列货运列车的高密度车流,以及电煤运输通道的重任,党小组喊出 “一心扑在线路上,让党旗飘在岗位上” 的口号,建立 “党员责任区 + 网格化包保” 机制,将工区管线和站场设备正线划分为 2 个党员责任区,每个区由党员骨干担任 “包保区长”,形成 “人人头上有责任,处处设备有人管” 的安全防护网。
2024 年 8 月,章古台地区遭遇暴雨侵袭,职工们在工长赵红彬的带领下,冒雨巡查线路 12 小时。58岁的老党员胡文君主动选择坚守岗位,雨水顺着帽檐成串滴落,他却坚持 “不查完网格分担区绝不撤岗”。正是这种 “硬核” 作风,让工区在历次防洪、除雪攻坚战中实现 “零失误”,被职工们称为 “冲不垮的堡垒”。
先锋引领:平凡岗位干出 “真功夫”
“道尺量得准不准,关键看手稳不稳;线路养得好不好,关键看心细不细。” 这是工区党小组长赵红彬常挂在嘴边的 “土哲学”。2018 年刚转岗时,这个皮肤黝黑的东北汉子面对电动捣固镐时满手血泡,却偷偷藏起止痛药膏,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现场练习 “持镐稳、下镐准、提镐轻” 的技巧。零下 15摄氏度的冬日里,他趴在钢轨上查看轨缝,眉毛结满冰碴仍一动不动,直到确认轨缝误差在安全范围内才直起腰。如今,他的掌心早已磨出厚茧,却能仅凭脚感判断轨枕空吊程度。
最让人动容的是党员 “传帮带” 的场景。56 岁的老党员王铁成,总在作业间隙掏出磨得发亮的《线路维修手册》,给年轻人演示 “一看二敲三照四量” 的检查法。他手把手教 95 后职工张琦使用道尺:“用巧劲儿拿着就行,用力过猛就测不准水平误差了。” 在一次道岔清雪作业中,张琦的手套被铁丝划破,王铁成立即摘下自己的棉手套塞给他,自己用纱布裹手继续干,直到指尖冻得发紫。“这些老党员的手,是线路安全的‘活标尺’,更是我们成长的‘教科书’。” 张琦摸着磨破的手套说。
精神传承:在岁月更迭中擦亮 “传家宝”
走进孙家线路工区传统教育室,一盏煤油灯、一把磨得发亮的木锯、一个补丁摞补丁的工具包等老物件,诉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的过往。
“这把木锯已陪伴工区走过60多年,当年工区的“十八条好汉”就是用它修整枕木,锯齿断了又焊,焊了又断,如今成了传家宝。” 工长赵红彬轻轻抚摸着略有残缺的锯片。
孙家工区传统教育室始建于1990年,后经多次改造升级,现如今,该馆已成为集实物展览、历史讲述、荣誉展示、学习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特色教育馆,全景式再现工区奋斗史,并开设 “网上展馆”,让精神传承突破空间限制。孙家工区党小组将 “三个一” 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新职工入路第一课必学孙家历史,每月在教育室开展 “老党员讲传统” 活动,邀请曾经的老工长讲述奋斗故事。
在新时代,孙家人为传统的孙家“三个一”精神注入了新内涵:将 “一心扑在线路上” 升华为 “科学养路”,建立 “轨检车数据 + 添乘记录” 双分析机制,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设备病害;把 “一丝不苟严要求” 细化为 “三零” 标准(检查零漏洞、作业零误差、验收零缺陷),让“格上格”精神赓续传承;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升级为 “节支创效”,组织党员骨干开展 “小革小改”,自制的线路扣件扳手、便捷型铲刀等工具,每年节约成本超万元。
从 “十八条好汉” 战天斗地的创业年代,到新时代高铁飞驰的电煤通道,孙家线路工区始终以 “道钉”般的坚韧,扎根铁道线最前沿。他们用 “一根撬棍撬出责任感、一把道尺量出精准度、一枚螺栓拧出使命感” 的实际行动,让孙家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成为铁路基层党组织 “保安全、促发展” 的生动缩影。在大郑线上,这群 “红色道钉” 正用汗水浇筑忠诚,让党旗在千里铁道线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