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高铁时代背后的暖心守护者

本站 李斯文

  在高铁飞驰的今天,人们常常惊叹于中国铁路的速度与效率,却容易忽略那些在候车室里默默付出的身影。大连站客运员刘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国速度”——那是爱心传递的速度,是温暖蔓延的速度,是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平凡岗位铸就的温度。

  专业精神的本质,就是把别人的需求想到极致。这位37岁的客运员从2013年转岗至今,在师傅刘晓云的悉心指导下,梳理了旅客常见问题,编制了客运业务、本地人文、生活常识、突发应急、常用外语五本服务手册。这不仅仅是客运工作的“服务宝典”,更是一颗赤子之心对旅客需求的细腻捕捉。从本地公交线路到突发急救知识,从方言俚语到简单外语,她把可能遇到的千百种情况都装进了心里。这种近乎偏执的准备,不正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最生动的诠释吗?

  今年春运期间,一位六十多岁的旅客在进站口附近摔倒,听闻此事的刘伟抓起急救包就跑到现场,由于抢救及时,为120后续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记得那个被刘伟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七旬老人,20分钟的心肺复苏,换来了“你就是我的亲闺女”这句朴实的告白。更让人动容的是有位白内障手术后晕车的阿姨,当周围人掩鼻退避时,是刘伟的纸巾擦去了老人的窘迫。这些细节里藏着服务工作的真谛——真正的共情,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他人最需要时伸出的那双手。

  互联网时代,很多行业都在追求“数字化转型”,但刘伟的故事提醒我们:技术再发达,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当旅客因手机购票手足无措时,她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手把手教会使用12306APP。这种“授人以渔”的耐心,让冰冷的数字鸿沟变成了温暖的握手。在智能化服务快速发展的今天,铁路系统需要更多像刘伟这样的“技术摆渡人”,既拥抱新技术,又不丢掉老传统。

  从售票员到客运员,从普通职工到全国劳模,刘伟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伟大出自平凡。她每天两万多步的行走,数百次的问答,看似重复琐碎,却丈量出了一名铁路人的职业信仰。那些锦旗和表扬信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故事。当我们赞叹中国高铁的硬实力时,更该看到这些软实力的支撑——正是无数个刘伟用脚步编织的服务网络,让钢铁轨道有了人性的温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服务”反而成了稀缺品。刘伟和她的同事们用专业与爱心化解着旅途中的各种意外,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服务不是完成流程,而是创造感动;不是应付工作,而是传递善意。当这种服务精神成为行业的文化基因,中国铁路的品牌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站台见证离别,也孕育重逢。下一次当我们在车站遇到困难时,或许就能理解:那些穿梭在人群中的铁路蓝,不仅是问题的解决者,更是温暖的传递者。而温暖,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珍贵也最需要传递的力量。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