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钢轨延伸处,等待也是一种抵达
近日,吉林白山的暖心一幕,让4245次绿皮火车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当列车长搀扶祖孙俩的身影定格在镜头前,这列平均时速不足60公里的慢火车,以其特有的温度叩击着人们的心扉。在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的今天,全国仍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穿行在偏远山区,它们不仅是流动的民生线,更铺就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在长白山脉的褶皱里,4245次列车每天运送着山民自产的松子、榛蘑等山货。车厢里常能见到背着竹篓的村民,他们用编织袋装着的不仅是山货,更是连接市场的希望。当冷链物流难以深入偏远村寨时,慢火车以 2 元的起步票价,构筑起最普惠的流通网络。
在民众的心目中,火车大概只是乘坐的交通工具,区分也只是快慢和舒适程度吧。而行驶在长白山区的“慢火车”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火车不但是交通工具,还可以是年货铺、是农贸市场、是剧场、是学习班、是旅游推广站,平价销售小商品、交易农产品、表演节目、辅导乡村学子、宣传民俗旅游。沿途地区群众需要什么,铁路部门就提供什么,真正做到想百姓所想,供百姓所需,解百姓所急。
自开行以来,“慢火车”从最初的职工通勤车逐渐演变成为百姓的“便民车”“赶集车”“致富车”“旅游车”,沈阳铁路部门努力做好旅客的“基础服务”的同时,更在“延伸服务”上下足功夫。每周更新农副产品价格信息、外出务工信息和产品交易信息栏、提供沿线企业招聘用工信息、个性化交易信息栏、风俗旅游推广、帮助群众搬运农产品、关怀老人和特殊群众、给学子提供志愿参考……相处数年,列车员们早已把列车当成家,把旅客当成家人,服务于乘客的梦想,令他们感到分外有意义。脱贫钢轨上的列车,满载着乡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满载着列车员服务人民的宗旨,悠长地行驶在山岭间,驶出浓浓情义,驶出脉脉情怀。
当4245次列车启动时,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仿佛在叩问发展的真谛。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慢火车不追求风驰电掣的速度,而是以恒定的人文关怀丈量发展的维度。它们用钢轨编织的不仅是交通网络,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这种“慢”的坚守,恰恰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注脚—在追求效率的时代,始终为最需要的人保留希望的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