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翼赚兰亭图》讲述唐太宗与《兰亭序》的故事
又一国宝在“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展出
近日,一件正在“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中展出的书画文物,引起了海内外王羲之书法爱好者的关注,有人甚至乘飞机来沈阳,就为了看一眼这件文物。
其实,这件书画文物上并没有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它只是讲述了一个与王羲之作品《兰亭序》有关的历史故事。本报记者邀请了辽博副馆长董宝厚,请他讲解了这件文物——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与它背后的故事。
“故事”先从王羲之的《兰亭序》讲起
记者看见,展出的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中一共五人,中间是盘膝坐在高背禅椅上的老僧,老僧的后面有两个人在煮茶,老僧满面皱纹,双眉紧锁,神情略显急迫。老僧对面是书生装扮的中年人,他两手拱于袖间,目光机敏,面容沉稳,中年人身后是书童。画面章法布局古朴,人物描画写实严谨,线条细腻均匀,虽是宋代摹本,但保留了唐代人物画的面貌。
董宝厚说:“要想了解《萧翼赚兰亭图》,要先从王羲之的《兰亭序》讲起。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序》。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28行,324字。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王法极的手中。由于王法极出家,法名智永大师,智永大师圆寂前,将《兰亭序》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为了隐藏《兰亭序》,辩才和尚在房梁上凿暗槛,专门收藏《兰亭序》。我们在《萧翼赚兰亭图》看到的老僧人就是辩才和尚。”
萧翼靠智慧满足了李世民的“小爱好”
那么,画中的中年书生又是谁?他与《兰亭序》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到了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广为搜罗王羲之的书法,每得真迹,视若珍宝。到了晚年,他对《兰亭序》的喜爱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渴望能得到《兰亭序》真迹。李世民得知《兰亭序》被辩才和尚收藏后,多次派人索取,辩才和尚推说不知真迹下落。为了满足李世民的心愿,唐朝名臣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多才善谋的监察御史萧翼,让萧翼想办法得到《兰亭序》。我们在《萧翼赚兰亭图》看到的中年书生就是萧翼。”
“萧翼装扮成普通书生,带上向李世民借来的几幅王羲之作品,住到辩才和尚寺院,刻意与辩才和尚接触并获得其好感。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萧翼拿出了他带来的王羲之作品给辩才和尚欣赏。辩才和尚见萧翼博学多才,而且热爱王羲之书法,就拿出了珍藏的《兰亭序》让萧翼欣赏。萧翼马上以李世民御史身份召见辩才和尚,辩才和尚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经晚了。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李世民给他重赏,辩才和尚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赐。传说《兰亭序》最后成为李世民的陪葬品。”董宝厚讲完了这个故事。
辽博文创让你把《萧翼赚兰亭图》贴在冰箱上
据记者了解,《萧翼赚兰亭图》是由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创作的,阎立本是根据唐朝作家何延之写的《兰亭记》中故事而作。《萧翼赚兰亭图》原本已佚,现存两本宋代摹本,北宋摹本藏于辽博,南宋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辽博与《兰亭序》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大型文物特色展览《又见大唐》,从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在辽博举办。在“又见大唐”特展中,围绕《兰亭序》有一个专题,辽博一下子拿出了包括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唐虞世南摹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卷”(复制品)、“元王蒙(传)修禊图卷”“明祝允明书《兰亭序》文徵明补图卷”、唐摹《万岁通天帖》5件展品,致敬《兰亭序》。
董宝厚说:“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背后不仅有《兰亭序》的故事,我们更通过它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人物精神气质的传神表现和深刻把握,无论是线条勾勒还是色彩运用,都力求达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带观众领略古代人物画的风采。”
目前辽博文创已经将《兰亭序》《萧翼赚兰亭图》做成了冰箱贴,观众可以将《萧翼赚兰亭图》贴在冰箱上,随时欣赏“萧翼与辩才和尚高谈阔论”。
一位南京游客说:“在辽博看了国宝,还有国宝文创带回家,感觉收获的不仅是快乐的旅行,更是文化上的自信。我准备今年还来辽博看大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