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沈阳市“十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公开征求意见

辽沈晚报 2023年09月12日 09:55

  到2025年,沈阳市GDP突破一万亿元;2023-2025年,全市GDP年均增长6.5%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推动“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沈阳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沈阳市制定“十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到2025年,实现一批“十亿”级税收企业、“百亿”级产值企业、“千亿”级产业,为实现“万亿”GDP提供有力支撑。

  日前,《沈阳市“十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公开征求意见。

  “十百千”做支撑 确保万亿产值目标实现

  1.“十亿”级税收企业。加强重点税源企业培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有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税收“十亿”级企业10户以上。

  2.“百亿”级产值企业。培育一批牵动力强、产出规模大、创新水平高、核心竞争力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到2025年,全市力争培育产值(营业收入)达到“百亿”级企业35个,其中,工业企业10个,建筑业企业5个,服务业企业20个。

  3.“千亿”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培育10个规模达到“千亿”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航空制造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12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400亿元、金融业营业收入达到1900亿元、交通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17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700亿元。

  4.“万亿”GDP。2025年GDP突破10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37:59。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稳定在37%以上;第一产业占比4%左右;第三产业总体稳定,保持60%左右。

  稳定农业 强化工业

  提升建筑业

  《行动计划》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稳定农业、强化工业、提升建筑业、优化服务业。

  1.稳定农业——夯实基础。推动农、林、牧、渔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蔬菜产量40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300万头以上;每年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万亩;水产品产量20万吨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林业方面,到2025年,全市累计新增植树造林面积6万亩。

  2.强化工业——重塑优势。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全口径3000亿元),产值突破10000亿元,实现倍增。巩固扩大3个优势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机械装备制造业持续提高通用机械、矿山装备、机床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水平;食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持续壮大7个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集成电路、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储能之都”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含网络信息安全),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及融合应用,发展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到2025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

  3.提升建筑业——集聚提质。实施总部聚集、能力提升、产业升级、市场外拓、环境优化五项行动计划,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格局。鼓励大型建筑业企业通过“分设子”方式落地沈阳,支持企业资质升级。加快中国(沈阳)智能建造产业园、装配式装修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支持本地优质特色建筑企业承接更多外地业务。鼓励支持外地企业与沈阳本地企业合作,推行联合体投标。加强企业合作,鼓励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国际、国内承包工程。到2025年,建筑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400亿元。建筑业占GDP比重提高到8%。

  服务业提档升级

  增加值总量保持东北第一

  围绕服务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便利化发展。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左右,占GDP比重稳定在6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保持东北第一。

  做优商贸服务业。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业提质升级,打造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改造提升中街、太原街等国家、省级示范(特色)商业街区,发展“首店经济”。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增长。加快发展夜经济。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繁荣乡村旅游。到2025年,商贸业销售额年均增长7%。

  做大金融业,健全壮大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达到450家以上。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存贷款规模,扩大“助保贷”“创业担保贷款”等规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

  做强交通运输业,构建基础设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产业联动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机场二跑道建设。培育发展规模以上道路货运企业,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到2025年,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

  挖潜营利性服务业。打造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意设计之都、优秀文化传播高地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29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均增长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实施“百馆工程”,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积极发展人力资源、综合管理、总部管理、广告业、安保服务、旅行社等商务服务行业。

  实施企业成长壮大激励政策

  首次跻身“中国500强”奖励500万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企业成长壮大激励政策。对首次评为“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评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500强”的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评为“中国软件百强”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入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再次入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且对地方经济贡献未降低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重点企业的产业项目优先保障。对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含)以上的制造业新建项目,按照不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5%给予补助,单体项目每年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含)以上的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按照不高于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的10%给予补助,单体项目每年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含)以上的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的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按照不高于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的10%给予补助,单体项目每年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重大科技攻关最高奖励700万元

  市领导带头“一对一”包保

  实施科技创新企业补贴政策。支持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家国际标准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重点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对重大科技专项自主研发、联合攻关项目,按照不超过研发总投入50%的比例,给予最高700万元资金支持。

  实施“一对一”包保服务政策。由市领导带头实施包保服务机制,建立信息直通渠道,对涉及企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一事一议”和“上门服务”方式予以解决。同时,对各级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

  强化全域、全员、全年招商,盯住世界500强等企业,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加大招商力度,三年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00个,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500个。深化与央企合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四比四看”活动,落实“赛马晒成绩”等6项工作机制,实施四大班子领导包保推进100个重大项目机制,突出抓好百亿级项目。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