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落户沈阳 政策再升级
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邀请全国32个地区1300多名“博士沈阳行”、出台系列集聚人才来沈创新创业的鼓励扶持政策……从今年年初开始,沈阳在招才引智方面就已经拉响了“兴沈英才”专列的汽笛。5月16日、17日,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系列推介活动走进上海、深圳;今明后三年,沈阳将吸引50万高校毕业生来沈创业兴业。
新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省内其他市就业并缴纳社保 可在沈阳市落户
从今年开始,新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辽宁省内其他市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以将户口落在沈阳市。这也意味着,沈阳市将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的政策再次进行了升级和扩容。
从今年开始,沈阳市不再向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就业报到证也不再作为招聘录用、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办理的相关材料;在全面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的基础上,简化高校毕业生及其配偶、子女、父母落户办理流程,完善与户籍相匹配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机制;新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省内其他市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以将户口落在沈阳市。
此外,沈阳市还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按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对人才认定办法进行优化升级。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全职在沈工作人才、柔性引进人才、有意来沈的外埠人才均可纳入人才认定范围,切实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还将着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更加实事求是的行业评价机制,按照“同规则、同待遇”认定原则,综合人才的专业水平、能力潜力、工作经历、业绩贡献、薪酬待遇等因素,将获得同行业专家认可的各类实用人才、专门人才纳入认定范围,进行评审认定。将高层次人才的认定交给用人主体,赋予链主企业自主认定权,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认定新模式,50%以上的人才聚集强、创新活力强的科技企业将拥有自主认定权。
举办首届留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
5月26日,以“奋斗正青春,筑梦在辽宁”为主题的2023年首届留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暨创新成果展示会在东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以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城市生态为目标,聚焦辽宁振兴带给高层次人才的新机遇,探索高水平推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创新以及人才、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做法。
论坛上,各方嘉宾一道为全国高校三好街校友之家博士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揭牌,并参加随后举办的博士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高校博士生导师签约仪式、双创大赛优秀项目代表落户博士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签约仪式以及“校友之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
东北大学等分别就“辽宁振兴带给高层次人才的新机遇”和“如何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城市生态”发表主旨演讲,用扎实的理论探讨了人才循环生态大格局的内涵,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了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用丰富的案例分享了辽宁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实践。
每年投入5亿元三年重点引育高层次人才2000名、150个高水平团队
5月26日,为期三天的“博士沈阳行”活动启幕。“博士沈阳行”活动期间,参会博士超过2000人次,共收到博士投递简历3249份。其中,企业收到求职简历509份,高校收到求职简历1327份,科研院所收到求职简历305份,市区属事业单位共收到求职简历1108份。截至3月28日,已经达成签约意向326个,会议成果超出预期。
“博士沈阳行”活动的成功举办并非偶然,背后是沈阳市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谋划。刚好是“博士沈阳行”活动前的一个月,沈阳发布了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每年投入至少5亿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助和配套服务。
行动计划提出,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8条重点产业链,将吸引集聚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未来3年重点引育2000名高层次人才和150个高水平人才团队。
在招引人才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发挥激励导向作用,通过“真金白银”“惜才如金”的政策,海纳百川汇聚各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搭建平台载体,提升人才承载能力,通过各类平台载体赋能,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良好创新生态,通过完善全链条的引育机制,大力营造人才敢为、人才能为、人才有为的创新生态;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宜居宜业生活环境,让各类人才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杰出人才给予500万元奖励100万元科研经费
吸引人才,离不开强大的政策支持。《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100万元科研经费,“一事一议”解决首套购房。对杰出人才,给予最高250万元奖励、110万元项目经费和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对领军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70万元项目经费和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对来沈进入工作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资助,最长资助两年,出站后到本市企业工作的,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对在沈转化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团队,在启动阶段,给予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在发展阶段,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对参与核心技术攻关的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项目+团队”,“一事一议”给予项目资助。
构建创新平台体系,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等“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持续壮大辽宁材料实验室等发展能级,对新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建设一流科研机构,支持金属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发展,每年投入2500万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创建国家技术中心,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新建奖励和最高100万元的年度绩效奖励。
设立产业基金,组建规模6亿元的盛京英才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20亿元的沈阳天使投资基金,全面推出“人才贷”“人才投”“科技投”等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授予用人主体人才自主认定权,提供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设立“人才编制池”,500个事业编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
高效、真诚、暖心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在招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如果说事业前景可观是前提,政策保障得力是基础,那么高效、真诚、暖心的软环境才是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内在吸引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陆景贺点赞沈阳办事的高效率。在他报名参加“博士沈阳行”活动期间,通过盛市通APP上传个人资料,仅4分钟就通过了审核并收到了系统回复。陆景贺说:“这一细节让我见识了沈阳办事的高效率,也让我感受到沈阳是真心实意想做事的城市。”
尊重人才、欢迎人才,为了让更多人才了解沈阳、爱上沈阳,沈阳还做出了一系列创新尝试:今年1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与沈阳局集团公司联合推出“兴沈英才”冠名列车,为往返北京、沈阳的专家和重要客商提供周到便利的服务。车厢座位上配备沈阳市人才政策手册,向首批671位专家、客商发放“贵宾卡”。年初以来,“兴沈英才”冠名列车共服务来沈专家145人、博士110余人。
“博士沈阳行”活动期间,沈阳局集团公司客运部协调北京局集团公司帮助预留相邻车厢的席位。沈阳客运段动车四队调派优秀班组承担值乘任务,指派值班干部添乘,列车乘务人员引导入座、安置行李、解答问询等。沈阳站临时开通贵宾专用通道,为来沈博士人才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博士们在沈期间,除了密集地参加对接会,参观企业和科创园区等,活动组织者还非常贴心地安排参观沈阳故宫,还有很多博士走进彩塔夜市,感受沈阳的烟火气。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23届应届博士生李劭鹏是沈阳本地人,已与沈阳某单位签订了协议,将在毕业后回沈工作。“非常感谢家乡能给像我一样的博士生回家乡就业的机会和平台,这次博士行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沈阳对于博士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和力度。虽然博士期间一直在上海求学,也获得了一些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机会,但是在择业上还是有家乡情怀的,也想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 王月宏 胡月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