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园 构建国际化“人才圈” 助推打造中欧合作新标杆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北地区高水平人才(海外人才)聚集区和创新高地,积极探索“市场化选聘、专业化引进、双元制培育”人才引育工作和国际化人才发展生态圈建设的“3+1”人才引进培育制度,助推打造中欧合作新标杆。
全省率先!
实行园区社会化选聘人才
坚定不移去机关化、行政化,中德园在全省率先实行园区社会化选聘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管委会市场化选才用人制度。坚持五湖四海选贤用能,实行员额总控、全员聘任、以岗定薪、绩效考核、奖优罚劣,构建起“人员能上能下、干部能进能出、薪酬绩效能增能减”的局面。
管委会人员平均年龄由改革前的48.5岁降至37.8岁,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占比提升8%。专业招商机构更具实力,打造了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精通经贸知识、善于项目谈判的开放型招商队伍。改革后,园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干部队伍活力、创新动力显著增强。
建立国有平台公司专业人才引进制度,中德园从全球招引9名企业高管入区发展,选聘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毕业生68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占比达78%,管理层硕士以上学历超过50%。采取以职定级、以级定薪、按绩取酬,对紧缺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及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实行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东北率先!
构建“双元制”人才培育模式
构建“1+1+X”双元人才培育制度,中德园建设1所中德学院、1所中德应用技术学院和以华晨宝马培训中心为代表的X个企业实训中心,累计每年培养和培训在校生及实习生1万余人。中德应用技术学院(跨企业实训中心)被列入教育部、辽宁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任务清单。
与此同时,中德园与德国GIZ、卡斯鲁厄理工学院等开展教育合作,组建中德产教合作联盟,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共建共享平台,目前成员单位增至98家。
全国率先!
探索中德国际人才合作机制
通过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海外离岸中心,中德园柔性引进项目、资本和人才,建立国际化人才发展生态圈。组建的中德科技公司,发起规模7亿元的人才发展创业投资基金,设立1亿元的人才政策专项资金,人才政策惠及企业813家、各类人才2.9万名。
探索中德国际人才合作机制常态长效机制,中德园逐步形成了涵盖园区不同主体的立体化、全链条、闭环式人才引育工作制度体系。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峰会等系列活动,制度性举办“德国铁西日”“德企沈阳行”等经贸交流活动达130多场,与300多家德国及欧洲机构、协会、企业建立良好联系。截至目前,园区集聚华晨宝马研发中心、德国FEV、GIZ、弗朗霍夫研究院等创新载体30余个,外资企业127家,外籍高端人才300余人。
中德园还通过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盍碧玺曼詹外籍人子女学校、积水潭国际医院、人才公寓和科学家花园、中德国际社区等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配套已进入园区,中德公园、国际泵道公园、细河悠谷等一批生态设施相继开放,为高端人才打造富有国际元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