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图十部“镇馆之宝”集中亮相
“‘继往开来,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盛大启幕
“在辽宁省图书馆,能一下看到《聊斋志异》手稿等十部稀世古籍,这真是我们读者最大的幸事。”4月8日,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中心联合主办,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继往开来,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在辽宁省图书馆盛大启幕。
本次集中展出的《聊斋志异》《抱朴子内篇》与《扬子法言》等十部稀世古籍,是从馆藏61万册古籍(12万册善本)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跨越了从汉代至清朝的历史时空,囊括稿本、刻本、套印本、活字本和绘本等不同版本类型,是馆藏中最具代表性的缥缃精品,也是辽宁省图书馆“镇馆之宝”的首次集体亮相。
《聊斋志异》
手稿孤本与读者见面
在展厅里,《聊斋志异》手稿的展柜前挤满了观众。记者看到,这本手稿页面字迹清秀流畅,并无修改涂抹,只有用红色笔标注出的句读痕迹。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副馆长郭彧向记者介绍了《聊斋志异》手稿背后的曲折故事。
郭彧说,《聊斋志异》手稿,是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唯一存世的手稿,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前亲笔书写。蒲松龄喜好搜集民间传说,用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来反映现实问题。其所著《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清咸丰年间,蒲松龄七世孙蒲英灏携手稿从山东定居盛京(沈阳),时任盛京将军的依克唐阿曾借阅半部手稿,后佚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磨难的海内孤本《聊斋志异》被发现,现珍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本次展览运用了先进的展览设备,布置了投影墙,以投影的方式再现了蒲松龄流连茶坊书肆,搜集奇闻逸事作为创作素材的场景,使读者沉浸其中,体会蒲松龄的创作之趣。
《抱朴子内篇》
现存最早的宋刻本
除了《聊斋志异》手稿外,其他九本古籍也个个令人瞩目。这些承载着时光的纸页,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
其中,辽图馆藏《抱朴子内篇》,是海内外现存最早的宋刻本。该书卷末有75字的“刻书牌记”,记录了刻书的时间、地点、所用底本和刻书者,以及金兵入侵后汴梁的刻书铺南迁等情况,为研究我国出版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是南朝梁时期大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此次展出的《刘子文心雕龙二卷注二卷》,是目前所知明代套印色数最多者。
还有令人关注的《古今图书集成》,原是康熙皇三子胤祉奉康熙之命与侍读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也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的类书。雍正三年(1725)改编成书 ,雍正四年(1726)初雍正帝御制序文,并于雍正六年(1728)以铜活字排印成书,被称之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其它的展品也让读者流连,《诚斋四六发遣膏馥》,为宋淳祐八年(124年)余卓刻本,是杨万里四六句诗文的传世孤本。采用竹纸印制,十分精良;宋淳熙刻本《扬子法言》是汉代杨雄依据《论语》的体裁,以问答的形式编写的一部儒家著作,本次展出的是国内仅存的“五臣注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校勘的韩愈文集,是世间罕见的“临江军学刻本”;《孔门七十二贤像》为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由清代焦秉贞绘,包括孔子及其弟子门人73人,共68幅图;《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写而成,历时40多年,收集整理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共计北宋九朝的历史;《新制仪象图》是记录中国古代观测天象仪器图像的大成之作,全书共117幅,为清代南怀仁绘,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内府刻本。
在活动现场,读者还可以用触摸感应的方式进行互动,选择想要了解的天文仪器,可用触摸墙面的方式欣赏仪器的功能和历史。还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宋代的街景市象等……展览中的声光电技术交织融合,营造出梦幻般的展陈环境,给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美妙体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陈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