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培育传媒人才 实现跨越发展——辽宁传媒学院“非凡十年·教育巡礼”

中新网辽宁 2022年10月13日 16:15

  砥砺筑梦十年路,奋楫扬帆启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传媒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为行业输送精英”的办学理念,牢牢把握传媒的时代属性,突出在文化传媒领域的办学特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辽宁传媒学院北校区
辽宁传媒学院北校区

  党建引领 孕育新时代“红色传媒人”

  十年来,辽宁传媒学院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突出思想引领,夯实党建基础,积极落实省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有关通知精神,坚持以党建促事业振兴,以党建促内涵提升。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全程跟踪、出口检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有关要求,学院率先开展了“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开创了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系统工程的先河。2012年,学院在毕业生离校前推出了“德育答辩”的新举措,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和切入点,被《中国教育报》喻为增加一道毕业生“出口”检验关。2020年,辽宁传媒学院系统构建了“三全育人”新模式,在全省民办高校中率先召开“三全育人”工作会议,围绕立德树人内在要求,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提出“12345育人工作模式”,全面提升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2021年,学院的新闻学院评选为“三全育人示范院”。

  近年来,辽宁传媒学院立足党建阵地、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在育人的高度、深度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院学子积极开展志愿实践服务,连续5年坚守支教,助力乡村振兴,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入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9项国家级重点团队,获评辽宁省教育系统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项目、沈阳市十佳社团等荣誉称号。今年,学生社区建设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学院立德树人的新举措和党建工作发展同频共振,孕育出新时代的“红色传媒人”,成为学校党建工作建设发展新路径,这些有针对性的新举措,成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升本跨越 全面开启应用型本科教育新篇章

  转型、升级、跨越……建校30余年,辽宁传媒学院砥砺前行、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十年,学校驶入发展快车道,全面开启传媒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新篇章。从2014年升本至今,本科专业由升本初年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36个;在校生规模由升本初年的5604人,增加到10348人;拥有2个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评辽宁省一流专业等荣誉称号,有13门本科课程获评辽宁省一流课程。

  在国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东风”下,辽宁传媒学院乘势而上、精准定位,致力于创办区域性、应用型、以传媒艺术类为主的本科院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办学相结合之路,专注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具有自强不息、务实严谨、高效创新、追求卓越精神,具有较高文学艺术素养及较强数字技术能力的新时代传媒艺术人才。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定制培养、项目教学等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实现了专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作为辽宁省文化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学院与辽宁广播电视集团、网易辽宁等300余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已经发展到85家,其中5家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留辽率达76.3%,是辽宁省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多次被评为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奖”。

  近年来,学院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的“项目教学包”和教学成果,2017年,学院“项目教学包”教学模式在教育部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中作为典型特色案例在全国推广。

  十年间,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发展建立了11个二级学院,专任教师由417人,发展的今天的832人,汇集了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国家级知名专家、省内外知名专家。36个本科专业均配备了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数量充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耕耘在人才培养的沃土上。

学院实验剧场
学院实验剧场

  扩展规模 打造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基地

  十年间,辽宁传媒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展。校园占地面积由过去的501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多亩;建筑面积由12万多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0万平方米。

  在沈北四环与道义北大街交汇处,仅用不到两年时间, 辽宁传媒学院将北校区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建设成为了一座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智慧先进的大学校园。一期工程于去年9月正式启用,其中,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2万4千平方米,荣获“辽宁省优质建设工程”。

  学院依托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投入大量资金,充分将创新技术与教学方式进行完美融合,配备了60余间智慧教室,16个顶级配置的计算机工作站,1个顶配wacom手绘屏工作站,2个智能语音教室,11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座投资千万元、座位1000余个的实验剧场;建筑面积1万8千平方米,座位3000多个的体育馆;以及拥有400米标准跑道,座位7000多个的体育场。学院影视楼配备虚拟制片工场、黑匣子剧场、实体演播厅、虚拟演播厅、融媒体中心等传媒专属场地设施,倾力打造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传媒精英提供丰富的滋养沃土。这座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校园,正在以崭新的姿态,为全院师生提供便捷舒适、智慧高效的学习工作体验。

“辽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开班仪式暨研讨会
“辽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开班仪式暨研讨会

  服务辽宁 践行传媒人的使命担当

  经过十年的积淀,辽宁传媒学院不仅汇聚了众多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也在服务地方建设上践行着传媒人的使命担当,锚定了“聚焦辽宁文化传媒产业,构建高层次新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文化传媒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做好政府文化传媒产业决策智库”的社会服务方向。近年来,学院获得教育部、文化旅游部等国家级产学研、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十余项。学院紧紧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辽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立项和研究,获得了文化旅游部的优秀成果奖,实现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近年来,学院发挥传媒院校办学优势, 积极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主题,持续开展科学创新研究与社会服务实践,获批辽宁省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沈阳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今年1月份,获批筹建沈阳市学院非遗数字博物馆,成功中标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这是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推动融合创新、助推文化传播与推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进一步提升了红色传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宣传影响和服务效果。

  辽宁传媒学院在沈北新区拟投资建设沈阳数字文化产业园,计划占地280亩,总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集影视创意制作、文化旅游、数字科技于一体,涵盖数字文化企业东北地区中心、数字化文旅创意景区、民国时期电影小镇、网络电商直播服务中心、辽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复建蒲阳书院六项功能。项目研究成果直接应用生产实践,对产教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媒体产业人才留辽就业及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学院主动承担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责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向各级政府提供资政建议。其中,“永安桥修复与保护”“深度挖掘和弘扬传承工业文化”等意见建议得到各级政府采纳,并相继组织实施。

  面向未来,辽宁传媒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立足沈北、服务辽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继承中开新局,在创新中谋发展,为辽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辽宁振兴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