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中新网辽宁 2022年09月22日 16:57

  中新网辽宁新闻9月22日电 (通讯员 李梓维)“高扬党旗走在前,急难险重当先锋,履约创效我为先…”在项目部的会议室里,全体党员身着工作服,佩戴着党徽,紧握着右拳,面对着鲜红的党旗掷地有声地宣读着誓词。

  他们中有年近花甲、恪尽职守的老党员,有青春飞扬、敢于创新的青年党员,他们就是在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玉湛高速项目部的党员突击队,是项目部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伍,承载着项目履约创效的使命和责任。

  恪尽职守的“奉献之星”

  郝明赞是项目部的副经理,也是党员突击队的核心人物,他皮肤黝黑,表情严肃,是个典型的急性子,被评为项目上的党员“奉献之星”,一顶安全帽、一双水靴和一套总是湿透的工作服是他“驰骋沙场”的标配。每天全线的每一处施工点他都要亲自去看过才能放心,夜间施工更是全程“监控”,即便是有事不能亲自去现场,他也要看到工作群里“陂头面大桥桩基灌注完毕,一切顺利!”的消息才能安心地放下手机。

  预制梁架设和陂头面大桥的岩溶区桩基施工是项目能否顺利通车的关键,也是党员突击队主要攻坚的两个难点,更是郝明赞的两个最“不放心”。今年4月份开始,广西的阴雨天不断,连续下雨导致路基泥泞打滑,作为主要的运梁通道,必然会影响梁板的架设,急性子的郝明赞趁着雨停的间歇,亲自跑到现场不分黑天白昼地去指挥,带领着队伍用碎石将运梁的通道铺好,保证了架梁的正常进行。

  多年来艰苦的一线工作,使他患上心脏病,但是他全然不顾这些,把心思全都用在项目生产工作上,多次带病上岗,为施工生产“掌舵保航”。

  以企为家的“敬业之星”

  技术员张珣是项目上的党员“敬业之星”,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主要是得益于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作为党员突击队的一员,在陂头面大桥的攻坚中所付出的努力。

  陂头面大桥共有桩基151根,其中82根位于岩溶区,地质条件复杂,有着诸多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在公司内尚缺少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施工过程中常有卡锤、塌孔的情况发生,施工进度面临极大的挑战。张珣虽然是2017年才毕业的新人,但他勤奋好学,很快就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因此被委以重任来负责此项工程的施工。面对诸多的困难和顾虑,张珣感觉压力倍增,但是他没有退缩,利用困难倒逼自己成长,每天坚持查看每根岩溶桩基的施工情况,详细的做好记录,在施工现场和办公室之间往返,不断钻研溶洞桩基的施工工艺和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为了能够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张珣甚至直接搬到了施工现场,与一线工人共进退,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凌晨,通过去请教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协调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最终提出采用钢护筒跟进的施工方案,规避了塌孔带来的安全风险,有效地缩短了岩溶处理的周期。

  为此,他主动放弃了能和家人团聚的休息时间,在工地上坚守了两个春节。“我早把工地当‘家’了,这个桥更像我的亲人一样,交给别人我不放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善于钻研的“创新之星”

  技术员李亚平,别看是一名90后,但是党龄可是有8年了,是名思想觉悟极高的“老党员”,做事认真负责,平时喜欢钻研,大大小小的发明,他都要参与其中,对待创新有着一股执拗劲儿,他总说“年轻就是我们的优势,没干过的我们可以学,可以去创新。”

  从开工至今,他已经记不清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优化方案多少次争论到面红耳赤,多少次将方案推翻重来,熬过多少个通宵到天明,更记不清吃过了多少桶的方便面…,也正是得益于他对创新的执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迎刃而解了,一项又一项的新工艺诞生了,但最让他引以为傲的还是为薄壁空心墩柱发明的滑框提模工艺,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为陂头面大桥争取了更多的有效作业时间。

  今年,项目部组建了党员创新工作小组,李亚平被推举为组长,在“就职演说”中,他说道:“创新的过程是虽然煎熬的,但是我们是党员,吃苦在前是应该的…”这是他对“党员”两个字的深层理解。

  其实,他们只是党员突击队里的一个缩影,队伍里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冲锋在前的党员,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他们平凡的誓言,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始终飘扬在工程建设的最前方,用使命和责任为施工生产“保驾护航”。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