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大力发展福祉教育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智慧中国网辽宁信息中心 2022年09月08日 10:40

  作者:孙雷

  编者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导向。福祉教育作为福祉与教育两大领域交叉的前沿课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福祉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教育对福祉的回应。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福祉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福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古人对衣食无忧的向往,彰显着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

  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教授对福祉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就福祉与福祉文化、福祉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我国福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促进福祉教育科学发展等内容做交流分享。

  孙雷指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福字”。福,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传统文化中的“福、禄、寿、喜、财”这五个字中,以“福”为首。《说文解字》中解释:“福”字,从示畐声。“示”多与从事宗教有关,意在祈祷、祭祀。“畐”由“一”“口”“田”组成,是腹满之意,寄托古代百姓的温饱需求和夙愿。“福”本意作“佑”解,为上天垂相,表示吉祥助人之意。民谣中说“一口田,衣食足”,寓示衣食足便是福。

  中国古代书籍中也常见福祉一词,如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卷三:“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后汉书•张衡传》:“宜获福祉神祇,受誉黎庶。”《菜根谭》:“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说文解字》中解释:“福,裕也。”《尔雅•释诂》中解释:“祉,福也。”福祉亦古来有之,释义为幸福、利益、福利,也代表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说文解字》中解释“福,裕也。”《尔雅•释诂》中解释“祉,福也。”在现代语境下,对“福祉”的基本理念和宗旨可以理解为:维护每位社会成员生存、自由、自立的权利,按照每位公民的需求与选择来提供社会福祉服务,使每个人在家庭及所生活的区域内,都能享有作为人的尊严,享受其生活保障。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随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化,福祉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从物质生活的满足拓展到精神层面的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福祉文化是一种普世的中国文化,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寻常百姓,都对福孜孜不倦地追求,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福祉最基本的思想理念,若按我国传统说法,那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体”。这一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福祉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中华文化中的福祉文化包罗万象,康宁是福、平安是福、富贵是福,“吃亏”也是福,吉祥喜庆、平安富足、顺遂美好皆为福祉。

  孙雷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就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基于此,教育与福祉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部分与整体、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是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福祉反映人民群众对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其中,教育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价值实现密切相关,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性指标。另一方面,教育是福祉实现的必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方式,通过教育能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那么,什么是福祉教育?孙雷认为应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一是要学习和研究现行福祉制度,比如,建立健全福祉人才培养机制,开设福祉教育相关学科等等;二是要通过福祉教育培养人的福祉意识,就是凭借爱和感恩所形成的福祉心,能够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为他人考虑,为社会整体去考虑;三是要通过福祉教育,培养促进社会福祉发展的实践能力,比如,开展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看护学、营养学等专业化技能教育。福祉教育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使人的自身价值得到完满释放和升华,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孙雷强调,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东北地区,据民政部公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而东北三省60岁人口比例均超过了23%,辽宁更是高达25.7%(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只有4万个,床位503.6万张。据卫健委数据,目前我国有约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认知障碍老年人超过1500万人。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他们既有机构长期照护的刚性需求,又有依托社区居家便捷享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殷切期待。在老龄化快速发展、家庭功能弱化的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总体滞后,面向失能老人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严重短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或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的公共筹资机制还未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未破题。根据预测,2030年全国老年康复治疗、老年护理(照护)、心理健康与营养、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具有学历的专技人才缺口将超过1000万。另外还有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儿童福祉事业的发展等都需要既了解我国有关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又掌握福祉援助技术的专门人才。但是我国现阶段福祉人才严重短缺,影响了我国老年福祉事业的发展。

  孙雷指出,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福祉教育旨在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促进福祉教育科学发展,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革完善用人政策,推进教育与生产过程相衔接、教育与劳动制度相配套、教育与市场评价相结合,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落实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主要职责,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福祉学科建设试点,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福祉教育方面,职业院校大有可为。推动职业院校深化福祉相关课程改革、增加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可以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积极培育一批产教融合性企业。政府可以加大对福祉职业教育和培训企业的补贴力度,根据毕业生就业人数或培训实训人数给予经费支持。

  促进福祉教育科学发展,要优化福祉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坚实基础知识、系统研究方法、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福祉人才,能够准确把握福祉理论和福祉政策的最新研究动态,致力于福祉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培养一批具有用较强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福祉人才,能够系统掌握福祉理论知识和福祉援助技术,具备福祉产品设计、开发、营销能力,在社会福祉领域从事管理和技术指导。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高尚精神境界的技能型福祉人才,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全心全意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促进福祉教育科学发展,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原则,选派相关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深造,积极“请进来”高层次专家、学者;鼓励教师深入实践、潜心研究,把福祉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师资培养长效机制,探索福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福祉教师,提高福祉专业教师队伍质量。

  促进福祉教育科学发展,要优化教育发展格局。统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扩大资金筹措渠道,用好社会捐赠资金、民间资本等,推动公办和民办福祉教育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化福祉教育发展格局。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举办福祉教育,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福祉类高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福祉类高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机制。

  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国外福祉大学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开展合作办学,拓展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具有用福祉的理念看待人类健康问题的视角。学习国外优秀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取长补短,以福祉教育推动福祉学科和福祉事业发展。

  孙雷,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曾任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