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后浪“奔涌”记

中新网辽宁 2022年08月18日 16:47

  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18日电 (通讯员徐萌)“师父,您吃完了吗?一会儿我们去洞里掌子面转转啊?我还没去过呢。”

  吃过午饭,已经在隧道里忙碌了9个小时的马聪,本想“蹭”着车里的冷气打个盹,岂料,“不懂事”的徒弟石天酉却用手挡住了刚刚要阖上的车门。想想总爱闷在办公室的徒弟居然“主动请缨”,师父马聪没好意思拒绝。

  90后的马聪和95后石天酉是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机械化分公司今年新结的一对师徒,用年轻人时髦的词语来归类,那都属于“后浪”。这不,一对“后浪”在玉磨项目用坚忍和汗水演绎着“奔涌”的别样故事。

  师父马聪是分公司第一批来到玉磨的25人团队的一员,船员出身的他,水上作业经百战、不含糊;经过几年历练,陆地上干机修也成长为“一把好手”,人送外号“拼命三郎”,有三个主要特点:脑子活、力气大、手法好;无论是三臂凿岩台车、湿喷车,还是普通的罐车,都能做到样样懂、样样通,手到擒来。徒弟石天酉则是刚刚走出校园,是个只懂书本的“理论派”,操着一口略带“麻辣”味的重庆普通话,见人打招呼还有点腼腆。

  起初,他俩的组合,大部分同事还真是不看好,暗暗揣测:这个徒弟,小马聪恐怕带不动。

  玉磨铁路项目隧道围岩差、地质条件复杂,正线全长才25公里,施工便道却长达80公里,路窄沟深、颠簸多弯、上坠下塌,各种地质灾害频发。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分公司的大小设备和车辆,故障率非常高,让专业的维保人员来修,由于便道路况差,至少两三个小时才能赶过来,对于紧张忙碌的工期来说,特别耽误事。这也是分公司让马聪带着小石尽快成长的原因——不断壮大自有的机修队伍,为将来发展储备人才。

  “机务员就得随时跟设备待在一起,越熟悉越好。”,师父马聪如是说。这一天到现场,师徒俩临近掌子面几十米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潮湿、闷热,水珠滴答、滴答地从隧道沿边落下滴在工作服上,贴在身上黏糊糊的很不好受;再瞅瞅地上,泥泞不堪,就是穿着水鞋,也不敢随处下脚,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隧洞里面机器轰鸣,离近了说话根本听不清楚,与操作手交流,必须得爬上爬下,腿脚不灵还真干不了。小石第一次现场见识了“工程人”的不容易,也暗暗为师父的坚持竖起了“大拇指”。

  “曼木树隧道超过10公里,洞内温度常年接近50摄氏度,在里面干活就好像置身狭窄昏暗的桑拿房中。”马聪说。结成师徒整整一个月,没有设备操作指南,没有维修、保养资料,有的只是和师父每天游走于三臂凿岩台车、湿喷台车、发电机和蓄水池等各种设备之间,一天来来回回能走上个十余趟,遇到故障,为了检查修理方便,蹲着的、趴着的、躺着的、踩着的,撑着的、侧着的,拧一拧、松一松,肩扛手抬、把着扶着这些都不在话下,可谓十八般“姿势”样样都有,一天下来基本都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回到宿舍啥也顾不上,倒头就睡,沾枕头就着。还别说,一个月的时间,小石虽然就是起个辅助作用,但是实际操作也略懂了一些,渐渐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正逢其他拌和站近期缺人手,师父马聪便“有意”放徒弟“单飞”一回。

  一次三臂凿岩车在隧道内准备工作时,操作手突然发现车辆显示屏显示进水压力低,钻杆不出水,水压力传感器显示错误。一看“拼命三郎”没在,操作手顿时没了“主心骨”,只能硬着头皮叫小石上来看看,可能是第一次被“委以重任”,小石略显紧张,本来隧道里面就闷热,豆大的汗珠顺着安全帽的带子滴落在仪表盘上,足足忙活了十五分钟,愣是没找出原因来。眼看“首秀”就要以失败告终,背后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上次带着你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别紧张,再仔细查查。有了师父“站在后面撑腰”,小石随即冷静下来,目不转睛地对机器进行地毯式搜索排查,这些天跟师父看到的、学到的在脑海里一一闪现,虽说是操作不熟练,最终还是找到了故障原因,原来是水质不干净造成了管路堵塞……看着设备重新启动,小石不禁感慨到“独挑大梁”的不易,也明白了维修的第一准则——遇事不能慌乱,先有“定力”后有“能力”。

  从这往后,小石渐渐地“不再毛躁”,现在工地上的石天酉,已经懂得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一干就是一整天,别看他整天脸上黑乎乎的、工作服上油乎乎的,但是笑容比以前多多了,还会主动跟你开上几句玩笑。几个月前还满腹质疑的几个“老家伙”失算了,在私底下都默默地为他们这对师徒的表现点赞!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